湖南湘潭:减负清风劲吹 干部步履轻快

发布时间:2025-08-27 17:25  浏览量:7

少了文山会海,多了田间地头的脚步;少了无谓的负担,多了实干的激情;少了晋升的迷茫,多了扎根的希望……今年以来,湖南湘潭市聚焦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动为乡村干部减负赋能常态长效。减负赋能的“组合拳”,打出了湘潭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减负:轻装跑起来

曾几何时,“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让不少乡村干部感到力不从心。报表多、会议多、挂牌滥、考核频……繁杂的事务性负担,挤压着服务群众的宝贵时间。湘潭市精准“号脉”,开出了系统“药方”。

清单“明责”。全市70个乡镇(街道)全面编制并公布履职“三张清单”,权责边界白纸黑字,从制度上为基层“撑腰”。配套下发《关于进一步明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权责事项的通知》,让村组干部“照单”办事,不再当“万能兜底”的“背锅侠”。

考核“瘦身”。市里为考核“动真格”,考核指标数量较省级精简120余项,较去年压减30余项,“一支队伍、一次完成”的整合模式,让基层告别了“迎考疲惫症”。“不超过省标、不超过去年”的硬杠杠,树立了鲜明的实干导向。

告别“坐班”,服务上门。取消村干部坐班制!这一改变尤为亮眼。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值班规程,鼓励干部走出办公室,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矛盾调解、隐患排查、产业发展等一线工作,实现从“守摊子”到“跑田埂”的转变。

清退“借调”。通过两轮集中整治,672名违规借调人员被清理“归位”,有效防止了“基层抽空”,确保了乡镇(街道)力量的稳定。基层不再是“人才输出地”。

赋能:干得有劲头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湘潭同步推进赋能增效,让乡村干部不仅有“轻装”,更有“硬实力”和“暖动力”。

晋升通道拓宽,让基层干部不再“一眼望到头”。24名优秀村(社区)书记通过考核进入乡镇(街道)事业编,20名村社干部通过定向招录成为公务员。这些身边榜样,点燃了更多基层干部的希望。

力量精准下沉,208名驻村干部、116名科技特派员精准“滴灌”脱贫村、易扶村、软涣村、特色产业村等重点村。830名乡村医生完成等级评定,13名大学生村医新鲜“输血”。“靶向”支援,让基层“肌体”更健壮。

能力持续提升,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基层人才的“加油站”。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市级示范、县级重点、乡级兜底)全年举办38期培训,350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经济负责人、后备力量等在这里“充电蓄能”。

激励暖心留人,真金白银的关怀让干部“干有甜头、留得安心”。全市乡镇(街道)调研员职级职数使用率、覆盖率亮眼,502名事业干部获得晋升,658人获评基层高级职称。在教育、卫生、农林领域,定向评价、使用、聘任的机制,让专业人才在基层扎根更有底气。

长效:清风吹常在

减负赋能,绝非一时之功。

头雁领着飞。湘潭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委书记部署,市级领导扎到一线解难题。“上面真重视,下面才真减负。”基层干部说。

专班盯着干。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工作专班,像“啄木鸟”一样,23项重点任务“拉条挂账”,常态化蹲点摸排问题,精准联动各部门,确保政策不跑偏、执行不走样。

严防“回马枪”。湘潭聚焦政绩观偏差以及基层报表多、会议多、挂牌滥、事项杂、考核频等情形,畅通反馈渠道,定期“回头看”,对减负不到位、变着花样“加压”的,坚决纠治、“露头就打”,严防“反弹回潮”、隐形变异。(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