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罕见!广东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世界濒危物种!
发布时间:2025-09-01 11:44 浏览量:5
近日,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工作中,意外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的活动踪迹。
视频截图
据悉, 红头咬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长大约是35厘米到36.5厘米。它头部和颈部是绯红色,背部和肩部是锈褐色,两翼是黑色,腰部和尾巴是锈色。雄鸟的头部和胸部是红色,而雌鸟的头部是黄褐色。红头咬鹃的虹膜是褐色,嘴巴为蓝色,脚偏粉色。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咬鹃科的鸟类大多是高颜值,羽色艳丽,尤其是分布于马来西亚分布灰胸咬鹃体色搭配更显高级。中国咬鹃科仅有1属3种,其余两种分别为橙胸咬鹃、红腹咬鹃,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它们常常栖息于热带雨林及次生常绿阔叶林内,是杂食鸟类,吃野果,也食蝗虫、螳螂等昆虫。成年的红头咬鹃体型与鸽子相仿,不过它们不像鸽子喜欢群居生活,它们更像社交恐惧症患者,喜欢形单影只,且常常静立于枝头。
“最诡异的是,本来它们的体色在原始森林中非常好辨认,但事实是,通常很难发现它们。”摄影师董磊说,而且红头咬鹃在栖息时很少嘈杂的鸣叫,而是异常安静。不过,一旦红头咬鹃动起来,似乎不需要准备,就突然启动了飞行能力,“然后一下子就消失了。”因此,摄影界很难拍到它们飞行时的样子。
红头咬鹃繁殖期为每年4—7月,在密林深处选朽树桩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为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也在枯朽的树上自行掘洞营巢,每窝产卵3—4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