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读书的声音——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书香校园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01 15:27  浏览量:3

在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幸福是有声音的。

那是晨读时琅琅的书声,是午休时柳树下轻轻的翻页声,是课间走廊里三两句的分享低语。这些声音,不高不闹,却像细雨,悄悄浸润着这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楼的命名并不新奇——“崇仁”“崇义”“崇礼”“崇智”“崇信”,但它们并非停留在墙上的符号。走在“幸福中央大道”上,学生会踩过刻着“仁义礼智信”和“礼乐射御书数”的大理石地面。这些字,不是用来背诵的教条,而是他们每一天呼吸着的空气。

书在二十万册的图书馆里,也在教学楼大厅的“星火阅读吧”中。书在班级自建的图书角里,也在走廊文化墙上学生手写的好书推荐便签上。

“我们不强调‘必须读什么’,而是让书自然出现在孩子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说。

高二(3)班的图书角有个温暖的名字——“漂流驿站”。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书,贴上纸条,写上推荐理由,放在书架上共享。一本书被翻得旧了,说明它被很多人喜欢。

“有时候,一本书后贴的纸条比书本身还有意思。”一个女生笑着说,“你会看到不同的人在上面写不同的感受,像在和许多人一起对话。”

课间十分钟,常常有学生站在书架前翻阅。不必登记,不需抵押,取阅自由,归全靠自觉。三年下来,书不仅没有变少,反而越来越多。

“有些毕业生会把他们的笔记和书留在这里,说是‘传给下一届’。”班主任说这话时,眼神里有些骄傲。

校园中央的幸福柳是天然的阅读场所。春夏时节,柳枝垂碧,绿荫如盖,树下的石凳石桌成了最受欢迎的阅读空间。

每天午后,这里会自然形成小小的读书会。没有老师组织,没有固定主题,孩子们只是因为喜欢而聚在一起。

一个初三的男生告诉我,他在这里读完了《三体》。“有一天我看到有个同学也在看《三体》,就坐过去一起讨论。后来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成了‘三体读书小组’。”

这种自发的阅读社群正在校园里悄然生长。学生们因为共同的阅读兴趣走到一起,分享、争辩、共鸣。阅读从孤独的行为变成了集体的体验。

“有时候他们会为一个人物争得面红耳赤。”一位路过时偶尔会加入的语文老师说,“但这种争论多么珍贵——不是为了分数,而是真正源于思考。”

“幸福亲子共读”是学校做的一次大胆尝试。

“起初有家长质疑:高三了还要读书?还是和父母一起读?”活动发起人回忆道,“但我们坚持了一点:不考核,不评比,只鼓励分享。”

学校每周推荐一本书,不指定内容,从《红楼梦》到《人类简史》都有。要求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共读,每周至少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一位参加活动的高二学生说:“最初我觉得很尴尬,和爸爸坐在一起读书,无话可说。直到我们共读了《平凡的世界》,他开始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爸爸也曾是个怀抱梦想的少年。”

另一位母亲在活动心得中写道:“原本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后来却发现这是我和女儿十五年来最深入的交流。我们通过书中的角色,聊到了她从未向我敞开的心事。”

教导主任表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培养学者,而是重建对话。很多家庭缺的不是爱,而是沟通的媒介。书成了这个媒介。”

教师的阅读同样重要。

寒暑假的“做幸福的悦读者”活动中,教师们共读一本书,然后坐下来交流分享。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形式主义,只有真诚的对话。

一位年轻教师还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情形。“我原本以为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大家真的在聊书,聊教育,聊困惑。老教师分享他们如何从书中获得力量,年轻教师谈我们的迷茫。那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感到不被评判。”

读书会渐渐成了教师们的“精神加油站”。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教师,而是读者,是思考者,是探索者。

“有时我们从教育专著读到哲学,从哲学读到文学。”一位任教二十年的教师说,“阅读让我们保持清醒,不被日常琐碎淹没。每次读书会结束,我都觉得重新找到了当老师的初心。”

改变是悄然而深刻的。

一个曾经沉默的男孩,在读了《水浒传》之后,主动站在“国学小名士”的讲台上,把林冲的故事讲得掷地有声;一个总是在作文里写“无聊”的女孩,开始在随笔里写下她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我不再用‘好词好句’来评判作文。”一位语文教师说,“我更看重他们是否真的在与书对话。有时候一个孩子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但你能感受到他真的读懂了某本书,这种真实比什么都珍贵。”

阅读也在改变着课堂本身。语文课上,教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历史课上,老师会引用学生正在读的书籍中的例子;甚至数学老师也会推荐《数学之美》这样的科普读物。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火焰。”校长说,“阅读就是那根火柴。”

学校的阅读推广没有止步于校园。

“啄木鸟行动”中,学生走上街头,寻找广告牌、标语中的错别字;“国学小名士”比赛,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有了展示平台;“红色伴我成长”读书心得大赛,则让革命历史以更生动的方式进入学生心中。

但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强制,只吸引。

“我们从不要求全员参与。”活动组织老师说,“我们只是把平台搭好,等待那些被书籍点燃的孩子自然走来。”

令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孩子正向着光亮走去。

一个在“我来讲故事”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说:“我原本很胆小,直到读了《哈利·波特》。赫敏的勇气感染了我,我想像她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

他的母亲补充道:“那天他站在台上,自信地讲述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我那个连上课都不敢举手的孩子。”

傍晚时分,校园渐渐安静下来。

幸福柳下还有三两个学生在看书,图书馆的灯还亮着,文化墙上的便签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走廊上,一个女孩正踮着脚尖,在“每日一读”栏目前抄写今天的句子:“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她说她每天都会来抄一句,已经坚持了两年。“有时候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天的力量。”

在这所中学,阅读不是一门课程,一个活动,一项任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校园生态,一种师生共同呼吸的空气。

他们仍然要面对考试和分数,但在书本与心灵一次次碰撞之间,有些东西变得不一样了。

“幸福,从阅读中来。”校长在一次活动中这样说道。而当你真正走进这座校园,你会明白——这不是一句口号。

这是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正在发生的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幸福中央大道”的大理石雕刻上,“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格外明亮。远处,幸福柳下的读书人还没有离开。

那一刻,书香漫过校园,也漫过了每个路过这里的人的心田。

文 | 朱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