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半年“成绩单”:“五篇大文章”深入推进 “上海主场+数字化建设”双轮驱动 持续中期分红

发布时间:2025-09-02 17:24  浏览量:3

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记者 宓迪)近日,交通银行交出2025年中期业绩答卷。数据显示,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33.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60.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7%、1.61%。截至六月末,集团资产总额达到15.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达3.59%。

“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各项部署,立足交行的特点,围绕落实国家要求,努力在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交通银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特别要立足交行的资源禀赋,聚焦重点、打造特色。”交通银行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宝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五篇大文章”纵深推进,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据了解,交行扎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职责,精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抓手,着力建强金融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集团总资产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末,集团客户贷款余额9.0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8%。科技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养老产业贷款增幅均高于集团贷款平均增幅。

科技金融提质创新。交行持续深耕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渠道合作,完善支撑保障政策。发挥集团全牌照经营优势,建立“股贷债租托”(股权、信贷、债券、租赁、托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报告期末,交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大关,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其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3.23万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2.93%。

绿色金融聚焦转型。交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打造业务特色全过程;积极完善绿色金融展业支持,在多家分行成立绿色金融中心/管理中心;前瞻布局转型金融发展,落地钢铁、农业、建材、煤电、航运等十多个细分领域的转型金融业务;全力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面向全量市场、全量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报告期末,交行节能降碳产业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在中国境内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0亿元。

普惠金融扩面增量。交行加强对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支持力度,以数字化手段革新服务模式,赋能小微企业授信全流程,不断优化小微客群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产品和机制创新,丰富交银展业通和交银益农通品牌内涵,提升产品线上化水平,全力支持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报告期末,交行普惠贷款余额8524.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6%。

养老金融稳步提升。交行以“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为养老金融发展愿景,推进建设覆盖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财富金融、养老消费金融、金融服务适老化提升五大领域的服务体系。报告期末,交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39%;社保卡、个人养老金业务规模大幅提升,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其旗下子公司在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等细分领域保持优势;助力养老生态建设,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服务在全国多地落地。

数字金融赋能增效。交行新设总行数字化经营中心,建强数智驱动的金融业务运营体系,形成线上直营线下拓展、线上赋能线下交付的协同经营机制;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构建“1+1+N”人工智能建设框架,强化人机协同、打造金融智能体,进一步释放生产力;首批获评基于业务价值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模型标准(FDMM)五级(最高等级)认证。报告期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2860亿元,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52%。

锚定两大突破口,夯实战略落地根基

国有大行的战略具备全局性与长期性,能否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行动,关键在于找准这样的突破口。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交行聚焦两大突破口,并持续取得了扎实进展。

首先是“上海主场”建设。上海是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为交行打造业务特色提供了丰富场景。交行总行和主要子公司都在上海,决策执行流程短,协同效率更高。

通过深度融入、服务实体,加强资源倾斜和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交行的上海主场优势进一步夯实:

一是发挥集团全牌照经营优势,持续建强科技金融“股贷债租托”综合服务体系,科技金融特色日益凸显。交行实现了上海地区科技金融服务触角全覆盖,截至6月末在上海设立23家科技特色支行。今年上半年新增上海地区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超27亿元,并牵头承销银行间市场上海市首单科技创新债券。二是以“一件事”思维和数字化手段重塑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全力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有力支持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截至6月末,交行在上海地区人民币实质性贷款增量排名市场第一,与60个市级重大项目、118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全力服务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实施交行稳外贸行动方案,创新打造“交银航贸通”跨境贸易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交行战略落地的第二个重要突破口则是数字化建设。

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机构纷纷推进数字化转型。近三年,交行的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以及科技人员的增幅始终保持同业领先位置,在夯实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科技安全等管控的基础上,赋能经营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2025年上半年,交行围绕该突破口深化技术应用与业务融合,在上述数字金融赋能增效之外,还取得这些显著成效:

一是锻造科技支撑能力。建强数据能力,打造统一数据门户,建立交通银行全行数据资产地图,便捷用户查数可视化、用数智慧化;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突出应用导向,强化人机协同,运用数字人和智能体打造数字员工客服,为客户提供智能化在线服务,提升展业e贷、抵押贷等业务处理效能,大幅压缩办理时长;融合运用大小模型,推动反电诈反洗钱端到端AI应用,进行隐案模式挖掘及团伙作案分析、智能生成可疑报告,实现全渠道多场景预警,异常交易识别准确率超80%;企业级知识服务平台“交行知道”完成交通银行全行推广,通过提供覆盖全集团、跨条线、跨领域的智能知识服务,更好支撑员工高效经营展业。

二是赋能重点领域发展。交通银行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驱动服务效能提升,持续打磨精品、完善生态,锻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综合产品服务;基于区块链等技术,上线“交银航贸通”平台;提升信贷产品线上化、批量化和信用化水平,推出“链享惠贷”“商圈惠贷”等纯信用场景产品,“主动授信”模式拓面增效;以传统支付和创新支付双轮驱动,深化支付结算场景建设,迭代优化“云跨行”“司库”等支付结算产品服务,焕新推出跨境支付通,加大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场景应用,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深化业务流程再造等。

持续中期分红,强化投资者回报确定性

良好的业绩是投资者收益的重要保障,而稳定的分红政策则是连接银行经营成果与投资者回报的关键纽带,国有大行的中期分红更是以“确定性回报”为市场注入信心。可以看到,交行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稳定而清晰。

8月29日,交行董事会审议通过《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1.563元(含税),总共分配现金股利138.11亿元,占归属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1.2%,这是交行连续第二年实行中期分红。丰厚的分红不仅体现了交通银行对股东的高度重视,也为股东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增强了股东对银行长期发展的信心。

今年3月份,交行董事会还审议通过了《未来三年(2025-2027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明确承诺未来三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年度集团口径下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的30%。这一规划为股东提供了明确的分红预期,使股东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投资策略,进一步凸显了交通银行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和对投资者关系的重视。

“交行将保持分红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与股东持续分享交行经营发展的成果。从上半年的经营业绩看,我们的营收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实现了正增长,延续了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经营态势,以良好的业绩和稳定的分红实现了对股东的承诺。”交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表示。

稳中求进、稳中提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交行管理层表示,2025年下半年,交行将继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在落实“四稳”要求、助力达成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上作出更大贡献,坚定实施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贡献交行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