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最神秘的文物之一:青铜人身形牌饰

发布时间:2025-09-05 17:21  浏览量:1

这件文物是三星堆最神秘的文物之一,在三星堆众多诡异的文物中,这件被誉为“无字天书”的青铜器,它既不像威严的青铜大立人,也不像夸张的纵目面具,却让无数考古学家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图一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内,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堆积如山的文物。在众多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以及礼器中,这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它整体似人背部的造型,下端带有双腿,却无头无手,令人莫名其妙。初看之下,考古人员甚至误以为这是一件“残缺品”。

图二

由于当时它浑身沾满污垢且发掘工作紧张,它被简单清理后便放入了文物保管箱,送入博物馆研究室等待进一步的研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器物,日后会成为三星堆最神秘的文物之一。

图三

这件被命名为“青铜人身形牌饰”的文物,通高约46厘米,宽约17.6厘米。器物的中部沿纵向设有浅脊棱的结构,下端延伸出双腿的造型。上面装饰着两组倒置的变形鹳鸟纹饰——上组是2只,下组为3只。鸟纹之间以相背的钩状纹与V形的带状网纹相间隔。小腿部装饰有五道平行线和三道凸弦纹。器物背面还保留有铸造时形成的范线痕迹,显示出了典型的商代晚期的范铸法工艺特征。

图四

当初,这件文物曾给考古专家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它到底如何放置才是正确的呢?按照正常人体的生理结构,应该是“身子”在上而“腿”朝下。但这样放置,牌饰上的鸟纹便成了头部向下,与雕刻花纹的美工逻辑不符。如果以“腿”朝上“身”朝下的方式摆放,则又不符合正常人类的生理结构特点。

图五

有学者认为,如果依鸟纹的正面看,安放时应是腿部向上,腿部顶端的凸弦纹可系绳用于悬挂,它可能是三星堆神庙中的祭祀物品。但这个解释仍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图六

通过研究,学者们认为,这件青铜人身形牌饰的纹饰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很可能蕴含着古蜀人的信仰体系。多数研究者认为鸟纹与古蜀人的鸟图腾崇拜有关。器身所装饰的鸟图像可能是神鸟的象征。有学者提出,这些鸟纹更像是啄木鸟而非鹳鸟,因为在古代宗教的信仰中,鹳鸟与人相关的记录很少,而啄木鸟则与为民除害解难的神性人物有关。

图七

基于这件牌饰的特征和出土的环境,学者们对其功能提出了几种可能:一是祭祀中的礼器,主要依据是它出土于二号的祭祀坑,与其他明显用于祭祀的器物共存。二是神庙的悬挂物。腿部顶端的凸弦纹可能用于系绳悬挂。三是通天法器,可能与神职人员沟通天地有关。四是图腾的标识,主要是表现古蜀人对鸟图腾的崇拜,象征着族群或宗教的身份。

图八

关于这件神秘文物的主人是谁?学者们也有两种推测:1.他可能是当时政教合一的统治者,牌饰上的鸟纹很可能是神鸟,表明其主人专事为人类除害解难,具有一定的神性标志。2.他或是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者,脚部的纹饰可能象征其能够沟通天地人三界。

图九

这件青铜人身形牌饰虽然不如青铜大立人或青铜神树那样引人注目,但其历史的研究价值不容小觑:它展示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器物整体造型并未见中原商文化青铜器中的同类器型,它为研究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它还反映了古蜀先民的特殊信仰。人形的造型反映出古蜀先民对人体结构的认知,鹳鸟纹样可能具有图腾崇拜的宗教含义。它也展示出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纹饰线条运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了商代青铜器典型的层叠式的装饰特征。它又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思维方式。通过形象化的图案表达出了抽象的观念和信仰,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窗口。

图十

这件青铜人身形牌饰铸造于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古蜀王国是一个与中原商文化并行发展的青铜文明。三星堆遗址的面积高达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且时间最长和文化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之一。

图十一

当时的古蜀国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能够制作出大量的精美青铜器。社会结构可能是政教合一的体系,统治者兼具宗教与政治的权力。与中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特色。

图十二

如今,这件青铜人身形牌饰静静的矗立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柜中,依然保持着它神秘的模样。3000多年过去了,它的正确放置方式依旧是个谜。考古学家们曾经尝试过各种摆放角度——如正放.倒置.倾斜,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同时满足人体结构和纹饰逻辑的完美统一。也许有一天,新的考古发现能帮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从而揭示出这件“无字天书”背后的全部秘密。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看遍中国博物馆”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感兴趣的可以去橱窗看一下,感谢支持,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