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治“小支点” 撬动“大民生”——荆州区探索古城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解析

发布时间:2025-09-06 10:03  浏览量:2

晨光熹微,荆州古城新南门城楼下,青石板路映着初阳。几位老人悠闲漫步,孩童在葱茏叠翠的小游园里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取代了昔日冰冷铁皮围挡后的沉寂与杂乱。

这幅跃动着生机的古城新景,是荆州区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拆围透绿、活化更新”行动破解城市治理顽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生动写照。

民生期盼催生治理攻坚

曾几何时,漫步荆州城区,常与一道道锈迹斑斑、杂乱不堪的铁皮围挡“不期而遇”。这些地块或因历史遗留问题,或因项目暂未启动而长期闲置,“围而不建、围而不净”成为常态。荒草疯长、垃圾堆积、蚊蝇滋生……本应发挥效益的土地沦为“城市伤疤”和卫生死角,不仅拉低城市颜值,更阻塞交通、影响商户经营、困扰居民生活。

“以前每逢节假日,我们景区周边停车位一位难求,游客常有抱怨,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不少客流。”张居正故居景区导游黄亢的烦恼,道出了市民和游客的普遍心声。山西游客王云倩初到荆州古城时,也未曾想到,1个月后她点赞的内环南路免费停车场,彼时还被围挡封锁了3年多,是“荒草疯长、垃圾成堆”的典型。

城市治理的痛点,就是攻坚克难的靶点。面对大量“遮丑式”围挡背后的治理惰性与资源浪费,今年4月,荆州区以深化作风建设为契机,坚决向“面子工程”说不,吹响了整治中心城区围挡的攻坚号角。目标直指,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便利于民生。

“一地一策”激活闲置空间

拆围不易,拆后如何“焕新”更考验治理智慧。荆州区创新构建“清—用—管”全链条模式,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每一寸释放的空间。

“清”得彻底——面对1.75万米围挡拆除难题,荆州区采用“清单化”摸排方式,以主干道为“治理轴线”,向周边社区辐射推进整治。

东城街道率先行动,拆除过程力避简单粗暴、“一拆了之”,紧密结合群众诉求,变“政府要拆”为“大家盼拆”。东城街道南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东门旁地块正是“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和居民意见”,才决定“变废为宝”改建为免费停车场;郢城镇采取“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荆州农资大市场东面空地等8处示范点,创新推出“红黑榜”机制,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拆除复兴大道两侧拆迁区域3000余平方米的挡板。

“用”得精准——城南街道秉持“功能补缺、景观提质、民生优先”原则,推行“一地一策”。

东堤街天主教堂旁80米围挡被拆除后,800平方米场地经过平整绿化,变身“家门口的诗意栖居”;“推窗见绿,下楼赏花,空气都甜丝丝的!”新民社区居民徐奶奶笑逐颜开。

内环南路(龙凤庄项目)2100平方米地块“苏醒”,建成智能生态停车场,新增车位200余个,今年“五一”期间日均周转率超300%,带动周边餐饮文创营收激增65%。

古城西门外四机学校荆秘路校区,卫生死角蝶变生态停车场及分流通道,根治了师生家长多年的“停车难、行车堵”顽疾。“视野开阔了,秩序规范了,安全更有保障!”四机学校负责人由衷点赞。

“管”得长效——资金难题如何破?荆州区巧用“以奖代补”激励镇办,统筹整合“清渠洁岸”“清洁家园”等多项资金,精打细算降成本,强化与权属单位协调,以“多元筹资+精准降本”双轮驱动,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如何防反弹?构建“街道统筹、部门联动、全民监督”机制,执法队员日巡主干道,网格员每周“扫描”背街小巷,“随手拍”畅通民意反馈,织密共治共享“一张网”,确保整治成果长效“保鲜”。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边边角角里。围挡背后,是管理的盲点、民生的堵点。”荆州区城管局局长宋啟朗说:“这次行动,核心就是直面问题,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拆围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的精准利用和长效管理。我们通过一地一策盘活资源,多元共治压实责任,最终目的是畅通城市微循环,让每一寸释放的空间都真正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绣花功夫”织就宜居新画卷

冰冷的围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星罗棋布的停车场、生机盎然的口袋公园、赏心悦目的社区绿地。截至8月29日,荆州区这场“雷霆行动”已成功“解锁”41处闲置土地,拆除围挡后释放出逾123.2万平方米宝贵空间——相当于200多个标准足球场!其中,播撒草籽绿化21处,建成便民临时停车场20处,新增停车泊位约3000个。

数据跃动间,精细治理的新图景清晰可见。曾经的城市“边角料”,正蝶变为充满活力的“民生客厅”。

这场“拆围透绿”行动,其意义远超物理空间的腾挪。它既是荆州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其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关键一步。

“治理城市如同绣花,既要织好发展蓝图的大纹路,更要缝好民生福祉的小针脚。”荆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远重表示,荆州区将推动经验制度化、长效化,源头严控,杜绝“围而不用”,严审新增围挡;数字赋能,运用智慧平台,实现围挡及腾退空间全周期、可视化监管;活化深化,持续“一地一策”,精研空间功能复合与品质跃升;共治共享,畅通参与渠道,让市民成为城市治理的“啄木鸟”与“园艺师”。

下足“绣花功夫”,于细微处见真章;破除“有形之墙”,在民心间筑通途。拆除了“边角料”,打造起“新客厅”,荆州区正让每一寸新释放的土地都成为承载幸福、激发活力的新支点,一幅“透绿见美、近悦远来”的宜居宜游新画卷正在绘就。(记者 黄巍薇 刘娟 通讯员 刘秋娥 吴申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