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名用字终极清单
发布时间:2025-09-06 13:20 浏览量:2
经常观鸟的人都知道,鸟名的门道可深了。别的不说,能把题图列出的这些字一次念对的就不会太多。面对这种情况,本文打算列出一份囊括所有当代鸟名用字的清单。开始这份清单之前,先说明两个规则。
首先,鸟名用字仅指鸟名中的名词成分,修饰成分不包括在内。比如金翅雀,“金翅”是修饰成分,只有“雀”算作鸟名用字。
其次,本文统计的鸟名仅限于各鸟种的简体中文学名。也就是说,非正式的俗名、别名和已经不再使用的古称都将排除在外。比如鸳鸯,别名官鸭、古称鸂鶒(xi1 chi4),前者的用字要考虑,但后两者不必。此外,台湾的命名和大陆很不一致,会用到更多的生僻字,本人学识不及,也不予考察。
鸟:讲鸟名,当然从鸟字开始。鸟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只鸟的侧视图,头部的形象比较突出。与之含义接近的还有隹(zhui1)字,同样是鸟的侧视图,但更突出体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称,鸟为“长尾禽”,隹则为“鸟之短尾总名”。但当代的甲骨文研究认为这种划分属于想当然,两字间的差别尚无定论。另外,“禽”字上古时原意擒获,后用来指擒获的鸟兽,再后来含义缩减专指鸟类。但“禽”字从未用于给单一鸟种命名。
虽是总称,鸟字也被用于给不少鸟命名,有时范围很大,比如鸵鸟目、潜鸟目,或啄木鸟科、蜂鸟科,有时范围较小,专指某一属的鸟类,比如苦恶鸟或三宝鸟。像废话但还得说,给鸟起名时,“鸟”字用得最多。
雀:隹和鸟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不过以它为边旁的“活”字还有很多,在鸟名中最常用的无疑是雀。雀字从小从隹,小鸟是也。但雀形目是鸟纲中最大的一目,一百余科六千余种,占鸟种总数的一半以上。直接用雀来命名的雀形目鸟类也是本目最多的,山雀、地雀、沙雀、燕雀、麻雀、文须雀、旋木雀,等等等等。也有非雀形目的鸟用雀命名,比如海雀。
鹀(wu):虽不绝对,但被称为鹀的小鸟大多与麻雀有相近的体型和不远不近的亲缘关系(英文多称为sparrow),喙呈圆锥,食性较杂。
朱鹀
莺:另一个横跨数科、广泛使用的鸟名,比如柳莺、苇莺、树莺、森莺、蝗莺、雀莺、鹪莺。被叫做莺的鸟都小而擅鸣,羽色多以棕褐为主色调。
黑眉苇莺
鸲(qu2):同被用来命名擅长鸣唱的中小型雀类,像童话中夜莺的中文学名就是新疆歌鸲。雄性的鸲往往配色简洁,有时对比鲜明,较少细密的羽毛纹饰。
红尾水鸲
䳭(ji2):大部分䳭是生活在开阔或半开阔地带的中型雀类,惯于在显眼处直立身体。䳭的发音可被视为对此类鸟鸣的拟声。
东亚石䳭
鸫:鸫类体型中等,腿脚强健,既能飞,也擅走。经常在地面蹦跳找食。
乌鸫
鹛(mei2):最典型的鹛是画眉,虽然它名字里并无鹛字。以鹛命名的鸟差异颇大,但有不少体型中到大,且眼周有明显独特的纹饰,算是和“画眉”这一特征扯上些关系。
白颊噪鹛
鹟(weng1):鹟科涵盖范围甚广,鸲、䳭、鸫、鹛等皆包括在内,不过直接被称作鹟的鸟仍有一定共性。由于多在光线昏暗的林中活动,鹟的眼睛相对头部较大,显得炯炯有神。鹟中雌雄异形的那些,雄性羽色多半异常鲜艳。
红喉姬鹟
鹪鹩(jiao1 liao2):小型鸣禽,喙部细小,身体圆润,尾部上翘。鹪字意为微小鸟类,也常与其他字组成鸟名,比如鹪莺、鹪鹛。
鹪鹩
䴓(shi1):非常独特的小型鸣禽,头大脖子短,身形像梭子。在树干上攀爬时,像重力完全不存在似的。
黑头鳾
鹡鸰(ji2 ling2):“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少数从《诗经》时代起就一直使用、从未移意的双字鸟名。鹡鸰身细尾长,常于水边上下摆动尾羽,形态特征极为鲜明。
灰鹡鸰
鹨(liu4):鹨与鹡鸰同属一科,相对而言不那么亲水,但上下摆尾的特点仍常见。
水鹨
鵙(ju2):伯劳的古称,但现在伯劳科的所有鸟都叫伯劳,鵙字只在和其它字组合时才用做鸟名,比如燕鵙、鹃鵙、鵙鹛、鵙鹟。大概这些鸟虽不是伯劳,但具有某些与伯劳相似的特征吧。
褐背鹟鵙
鹎:大多是中型雀类,脖子较短,尾巴较长。虽然是形声字,但由于群居、吵闹、不太怕人等特征,鹎科确实也给人不甚尊贵的感觉。
领雀嘴鹎
鹂(li2):在旧大陆基本等同于黄鹂,黄黑两色的大型雀类。虽是形声字,但把“丽”理解为色彩鲜艳也不算错。分布在新大陆的拟鹂和黄鹂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演化,因此也叫做鹂。
蓝头黑鹂
乌鸦:乌字为象形字,鸦字为形声字,分别从形态和叫声两方面指代这种漆黑、呱噪的鸟类。但如今给鸦科命名时大多只用鸦字。除了当鸦字的修饰,乌字只有在给河乌科命名时才被独立使用。
红嘴山鸦
鹊:鸦科鸟类一半叫鸦,另一半叫鹊。鸦虽不都全黑,但鹊一般而言比鸦的色彩更为多变。此外,鹊往往身形更为纤细,尾巴也普遍较长。
红嘴蓝鹊
鹃:鹃形目的鸟一般身形较长,嘴强壮而略向下弯,具有鸟中少见的对趾足,两爪向前,两爪向后。大部分鹃是巢寄生的,寄生对象是比自身小得多的雀类。
翠金鹃
翡翠:两字均为形声字,翡指红褐色羽毛,翠指蓝绿色羽毛。虽然现在这个词给人的第一联想多半是宝石,但羽字旁表明造字之初它指代的确实是某些翠鸟科的鲜艳鸟类。
普通翠鸟
鴗(li4):翠鸟的古称,但目前翠鸟科所有鸟都叫翠鸟或翡翠,与之相近的翠鴗科和短尾鴗科的命名才用到鴗。
䴕(lie4):即啄木鸟。从造字法看是形声字,但列字旁也可能包含撕裂、劈开的含义,暗指啄木的动作。如果这么解释,䴕就是会意字了。
北扑翅鴷
燕:极少数留存到当代的象形字鸟名。在甲骨文中,修长的翅膀和分叉的尾部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示。雨燕目和雀形目燕科的部分鸟类和古人的生活范围重叠且具有这些特征,一直共用这个名字。至于海燕,就是近世的用法扩展了。
普通楼燕
雉鸡:两个都是会意字。雉从矢,指被狩猎的鸟。鸡(鶏)从奚(奴隶),指被圈养的鸟。两个字的意思一体两面,说明鸡形目雉科与人关系密切。不像雉字几乎只用于雉科鸟类的命名(水雉是个例外),鸡字也常用在与鸡形似的其他一些鸟类上,比如秧鸡、水鸡、沙鸡。
雉鸡
鹇(xian2):脸部裸露红色皮肤的雉。
鹧鸪(zhe4 gu1):相对不起眼的小型雉类,名字一般认为是鹧鸪鸣叫的拟声词。
鹌鹑:比鹧鸪更不起眼的、体型最小的雉类。鹑字也单独用于给鸟命名。
鸽鸠(ge1 jiu4):两个字都被用来给鸠鸽科的鸟类命名,共同特点是头部浑圆、体型饱满、爪短喙小。
珠颈斑鸠
鹦鹉:鹦鹉普遍具有粗大下勾的喙、相对较大的头部和色泽鲜艳的羽毛。海鹦虽然不是鹦形目的,但也具有类似的外形特点。
鸮(xiao1):猫头鹰的统称。大而前视的眼睛、浑圆独特的面庞、水滴型的身材让它们显著不同于其他鸟种。
雕鸮
鸺鹠(xiu1 liu2):小型的猫头鹰,体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
鹰:既是鹰形目猛禽的统称,也用于若干具体种的命名,如雀鹰、蜂鹰、鵟鹰、苍鹰等。不过夜鹰并非猛禽,而是单成一目的夜行鸟类。
雀鹰
(kuang2):大中型的猛禽,两翼宽大,看起来孔武有力。
红尾鵟
鸢(yuan1):鸢字有风筝的含义,鸢属和栗鸢属鸟类也确实体态轻盈,善于滑翔。另有一些以鸢命名的小型猛禽(如黑翅鸢)更善于疾飞和悬停。
黑翅鸢
鹞:中型猛禽,“鹞”或通“摇”,时飞时翔,姿态多变。滑翔时双翼上扬的V形姿态是显著特征。
白尾鹞
鹗(e4):鱼鹰,唯一完全以鱼类为食的猛禽,捕鱼时可完全浸入水中。
雕:翅膀宽大,翼指明显,是非食腐猛禽中最大最强壮的。
金雕
鹫(jiu4):美洲鹫目和鹰形目的食腐猛禽。为降低头部感染风险而演化的秃头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有着猛禽中最大的翼展和体型,善于在空中翱翔以发现食物。
胡兀鹫
隼:除鹃隼外,均用于命名隼形目的猛禽。隼无明显翼指,轮廓纤细,翼窄尾长,世界上俯冲和平飞速度最快的鸟类基本集中于此。
红脚隼
鸨(bao3):现存最重的飞行鸟类,体重可能超过20千克。但就翼展体长等指标而言,尚不及雕类、鹤类。
鸵:陆鸟的总称,体长最长、体重最重的现存鸟类。
鸸鹋(er2 miao2):对英文emu一词的音译,如不是被译者找出来用于鸟名,这两个就是纯粹的死字了。
䳍(gong1):大型地栖鸟类,分布于南美洲。䳍也是被重新激活的古字,原指较大的地栖鸟类。
䴙䴘(pi4 ti1):出没于淡水水面的潜水鸟类,尖喙长颈,善于捕鱼。差不多是常见鸟类中名字最难写的。
凤头䴙䴘
鹤:喙长、颈长、腿长,行走时缓慢稳重,飞行时也会将颈部和腿部伸直,几乎就是优雅的代名词。
沙丘鹤
鹈鹕(ti2 hu2):巨大笔直的喙和喙下部的喉囊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一看就是捕鱼的高手。
褐鹈鹕
鹭:同样是长喙长颈长腿,但体型逊于鹤类,姿态也没有那么优雅,广泛分布、最为常见的涉禽。
苍鹭
鳽(jian1 或 yan2):体型较小的鹭科鸟类。
黄苇鳽
鹮(huan2):大中型涉禽,细长且前端下弯的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鸟类中可算是长相怪异。
彩鹮
鹳(guan4):大型涉禽,体态上比鹤类、鹭类更为粗壮。
黑鹳
鸬鹚:著名的捕鱼能手,适应淡水咸水等各种水体环境。
加州鸬鹚
鸥:沿海及内陆水体分布的海鸟,长翅擅飞。
棕头鸥
鸏(meng2):中等体型的海鸟,形态似鸥。
鸻(heng2):小型涉禽,善于在滩涂上奔跑。
鹬(yu4):中型涉禽,与鸻相比腿部较长,喙有上弯、下弯、笔直等多种形态,但都极为细长。
翻石鹬
鹱(hu4):腿短翅长,擅飞不擅走的远洋鸟类。
鹅:在现有体系中只有企鹅、天鹅以鹅为名,家鹅的学名反而是雁。
疣鼻天鹅
雁:大型水禽。雁含人旁,可能指雁类在迁飞时会排成人字队形。
灰雁
鸭:大部分的中到小型水禽都以此命名,字音为鸭叫的拟声。
鸳鸯:几乎是最鲜艳的野鸭。和其他双字鸟名的区别在于,鸳可以指雄鸳鸯,鸯可以指雌鸳鸯。
林鸳鸯
凫(fu2):古汉语中泛指野鸭,只有很少几种野鸭以凫为学名。在中国有分布的仅为棉凫。
其他还有将体貌描述作为名字的,如卷尾、戴菊、戴胜,将行为特征作为名字的,如蜂虎、鱼狗、沙锥、信天翁,或是直接音译的,如八哥、几维,不再分别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