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老纪检”高建慧落马!监督者变“蛀虫”,反腐如何打破“灯下黑”?
发布时间:2025-09-12 22:18 浏览量:1
当巡视组的人需要被巡视时,这个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
秋风送爽的九月,一则通报让中原大地泛起涟漪。河南省委巡视组原正厅级巡视专员高建慧被查的消息,像一记重锤敲在反腐的铁砧上。这位67岁的"老纪检",本该是监督别人的"啄木鸟",最终却成了被清理的"蛀虫"。
翻开高建慧的履历,就像在阅读一部标准的官员晋升教科书。从新乡到濮阳,从郑州到省委,四十年宦海沉浮中,她几乎把所有重要岗位都走了一遍。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这些要害部门的任职经历,本该是组织信任的证明,如今却成了权力失控的注脚。
最讽刺的是,她最后落马时的身份——巡视组副组长。这个专门查找别人问题的岗位,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问题。就像拿着手电筒照别人时,自己的影子却最先现形。2016年退出实职岗位后,她本可以平安着陆,却在巡视别人的过程中,把自己"巡"进了纪委监委的审查室。
权力监督者更需要被监督,这是高建慧案给我们的最大警示。当一个人长期在政法系统、组织系统等核心部门任职,又转入巡视岗位,很容易产生"灯下黑"的错觉。监督别人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站在了监督的盲区。这种错觉,让不少"老纪检"栽在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
从副市长到政法委书记,再到组织部长,高建慧的仕途轨迹暴露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某些官员在重要岗位轮转时,不是在积累为民服务的经验,而是在编织权力网络。每个岗位都可能成为其经营关系的节点,每次调动都在扩张其影响力范围。这种"权力滚雪球"效应,最终会让监督变得异常艰难。
退休不是腐败的免责牌,年龄更不是违纪的护身符。高建慧被查时已67岁,这个年纪本该含饴弄孙,却要面对党纪国法的审判。这再次证明,反腐没有"既往不咎",更没有"到站下车"。只要伸手,就永远处在纪法的射程之内。
巡视制度本是党内监督的利器,但如果执行者自身不干净,再好的制度也会打折扣。高建慧案提醒我们,对监督者的监督必须更严一层。巡视组成员的选择不能只看资历,更要看品行;不仅要考察工作能力,更要检验廉洁成色。
从濮阳到郑州,从政法到组织,高建慧的堕落轨迹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权力运行的多个危险截面。宣传口可能沦为舆论操控,政法系统可能变成利益保护伞,组织部门或许异化为人事交易市场。每个权力节点都需要更严密的制度笼子。
当"打铁人"自己成了"问题铁",修复信任比修复制度更难。高建慧这类案例的破坏性,不仅在于其违纪违法行为本身,更在于动摇了群众对监督体系的信心。重建这种信任,需要更多阳光照进权力运行的每个角落。
秋风扫落叶,反腐不停歇。高建慧的落马,是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又一个标志。它告诉我们,没有哪个领域是禁区,没有哪个岗位有豁免权。即便是监督者,也必须接受监督;哪怕是"老纪检",违纪同样要被查处。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谁监督监督者"的困惑,到"监督者必受监督"的共识,反腐网络正在越织越密。每个案例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绳结,勒紧的是权力任性的空间,保障的是政治生态的清明。
当又一只"蛀虫"被挖出时,我们不必惊讶,而应保持信心——这正是反腐机制正常运转的证明。高建慧们的故事终将成为历史,而不断完善的监督体系,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