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不是小事,景区也得“咬文嚼字”!

发布时间:2025-09-16 19:19  浏览量:2

景区指示牌“China”被误写为“Ching”,博物馆说明牌“嘉庆”“嘉靖”不分,观众留言簿成游客“改错本”,著名景区门票上竟有十多处差错……近期,景区、博物馆等旅游场所文字差错“事故”频发,引发舆论关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大到景区指示牌、博物馆说明牌,小到门票、留言簿,片言只字,皆是旅游目的地的“脸面”。在“诗和远方”双向奔赴的当下,景区、博物馆有关文字频频出错为哪般?有哪些错?咋出的错?怎样避免?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奇奇怪怪的差错

前不久,有网友发帖称,在贵州省平塘县下高速后看到一处景区指示牌存在翻译错误,“中国天眼”的英文翻译中,“China”被误写为“Ching”,“甲茶景区”的拼音“Jia”也被错写成“Ja”。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留言批评,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不应该,“机翻都不会出现这种错误”“就这么几个字,这工作得有多敷衍啊”。

对此,中国天眼景区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将立即核实整改,并咨询指示牌相关专业人员,对景区内外所有指示牌进行全面排查复核,“一旦发现错误会立即改正”。平塘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也回应,将针对整个平塘县的旅游指示牌展开排查,重点检查中英文翻译是否正确,若有错误会第一时间核实并修正。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除了景区指示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错别字、翻译错误、史实错误、语法错误等差错的现象还有不少,其中又以博物馆出错最受关注。近期,一网友在参观湖南博物院时发现,其专题展览中的一处说明将“清嘉庆”误写为“清嘉靖”。又一网友发帖质疑上海博物馆内元代画家张渥的人物简介,称《九歌图卷》标牌显示张渥“祖籍江苏淮南”。如果博物馆写的是古代地名,则当时没有“江苏”;如果是现代地名,则淮南当属安徽。此前,山西太原一高中生指出太原博物馆9件展品标牌错误,后经馆方和文物专家论证,其指出的更改意见全部正确……

西安博物院的错,则出在观众留言簿上。前不久,网友吕先生发文称,他在西安博物院的观众留言簿上发现多个英文拼写错误。吕先生发布的图片显示,在一张右上角含西安博物院标志的观众留言簿上,英文部分出现了多处单词拼写错误,比如将“looking”误写为“loking”,且已被游客批注修改。而在该文评论区,还有网友发现,图片中留言簿的“簿”被错写成“薄”。“文物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在博物馆里,文字表述更需严谨规范。”吕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暑假期间,浙江宁波的高中语文教师郑义广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广说”撰文《绝了,这个著名景区的门票上竟有十多处差错》。文中称,其在青岛旅游时,发现某景区门票“短短两三百字的文案,竟出现了多处文字差错,不能不说是大煞风景”。随后,他一一列出该门票上的错误。有的是错别字,如“凌霄花”的“霄”误为“宵”;有的是姓名错误,如“丘处机”误为“邱处机”;有的是年号错误,如“唐天祐元年”误为“唐天裕元年”;还有缺字脱文、句读混乱、语义重复等例证若干。

“这种文化类景区,在各方面总要体现点文化水准才好。”郑义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景区和博物馆频频出现的文字差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作为文化传播场域的权威性,而且会对尚处于认知构建期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与此同时,各种缺乏细致打磨的粗糙文案也无形中拉低了公共审美的水平,削弱了文化自信的细节支撑。”

“景区、博物馆等旅游场所的文字差错不容小觑,这也是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评定、复核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庆雷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受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赴昆明、文山、保山、怒江等地的4A级、5A级旅游景区复核检查,发现一些景区的简介、景观说明、游乐设施说明等存在文字差错。“主要包括错别字、常识性错误、表述不流畅或语法错误、同一景区相关信息在不同材料中不一致、英文翻译不准确等问题。”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李庆雷说,景区、博物馆等旅游场所肩负着知识传播和科普教育的功能。表述精当、内涵隽永、文采斐然的标志牌、导游词,乃至门票、宣传折页上的文字介绍,都是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景观”。导览系统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误导游客,也会损害景区乃至整个区域的旅游形象。

环环相扣的流程

记者注意到,每当有网友、游客指出错误,景区、博物馆乃至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多会第一时间回复,并表示会尽快核实更改。但也有网友进一步质疑,这种知识性内容,应当一开始就有审核机制,而非等到公众质疑再进行补救。

在李庆雷看来,部分景区、博物馆和交通导向标志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工程或服务外包。甲方对承包单位的资质与能力审核不严,对承包单位交付的标志牌、展板、门票等产品质量把关不严。

以景区标志牌为例,其设计制作须经过层层把关。北京兴博旅投规划设计院院长刘云兮介绍,景区标志牌的设计制作一般包括前期需求沟通、组织考察调研、确定合作模式、提供设计方案、景区组织会议讨论并确定方案、收集整理文字信息、文字翻译校审、排版设计、景区或主管部门审核内容、标牌加工制作、成品检查、运输安装、竣工验收等步骤,涉及景区、设计公司、制作公司、景区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

“景区标志牌的错误一般容易出现在信息收集、文字翻译、排版设计等前期工作阶段。基础文件若出现错误,在后期几百页的制作文件中很难发现。”刘云兮说,在信息收集阶段,景区资料一般来源于书籍、旧标志牌等。资料员常常先拍照存档,然后通过截屏识别的方式提取文字,清晰度较差的图片截屏后就容易出现信息错误,如“a”和“g”、“摩”和“麾”等相近的信息容易混淆。为避免信息采集出错,须由多个资料员对文档信息进行审核,通过采集、校对、易错复查等步骤减少错误。

“在文字翻译阶段,因语法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可能会出现译文生硬、表达错误等问题。若使用翻译软件、AI软件等工具,有时也会翻译不准确。”刘云兮举例说,“家庭卫生间”通过翻译软件译为“Family Bathroom”,但相关国家标准已对“家庭卫生间”提供了标准图形和标准英文“Family Restrooms”,翻译软件、AI软件目前还无法全面引用现行标准中已有的内容。“此外,景区标志牌的信息与本地历史文化相关,虽然有译写标准规范,也需聘请专业的翻译公司协作完成。”

“景区标志牌若出现信息错误,应及时更新信息,避免误导游客。”刘云兮建议,相关单位在前期设计方案中就应考虑到后期信息修改的情况,如将信息面板设置成可拆卸结构,留存备用面板,选择通用性强、易于搭配修改的颜色等。另外,还可设置一些智能化标志牌,以便快速更换信息、发布信息公告,为游客提供更及时、全面的导览服务。

“咬文嚼字”的标准

关于景区、博物馆等旅游场所标志牌、说明牌的文字信息,已有多个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还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3部分“旅游”规定了旅游服务领域英文翻译和书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翻译方法和要求、书写要求。例如:“山、河、湖等地名应当使用汉语拼音拼写。对外服务中需要用英文予以解释的,山一般用Mountain或Hill解释;已经习惯使用Mount的可沿用。”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每年对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进行监督、暗访、抽查、复核,评分细则中均对景区导览系统标志牌提出了要求。例如,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在5A级旅游景区“导览系统”部分规定:“全景图、导览图、街区导向图、信息索引标志、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安全标志、行为指示标志、说明类(景区简介、景观说明、游乐设施说明等)标志应设置合理,内容准确,译文精准,图文清晰,造型美观,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维护完好。”

博物馆方面,《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文物展品标牌》规定,展品标牌内容应“通过科学真实、具体可靠的语言和配图为观众提供展品所蕴含的信息,帮助观众使用展品的相关配置工具。标牌的语言文字,如汉语中的简化字、异体字、碑别字、古文字及注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英语及其他语种的使用都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也提出了“科学原则”,要求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体现本领域先进和稳定的知识体系,坚持科学性和客观性,以科研成果作为展览学术支撑,准确揭示展品内涵,尊重历史事实,杜绝主观臆造”。

“景区、博物馆等旅游场所应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委托专业机构对导览系统、解说系统进行设计、制作,必要时邀请专家审核文字内容。”李庆雷说。

李庆雷还建议,景区、博物馆可发挥市民游客的监督作用,通过聘请景区“啄木鸟”、开展“请您来纠错”、设立“合理化建议奖”等创意措施,邀请市民游客来挑错、改错。

作为语文教师,郑义广在旅游过程中十分注重景区的文字差错问题。每有发现,他便会在公众号发表“咬文嚼字”“旅游景区语文差误辨析”等刊误专题文章,既可以为景区提个醒,也可以和学生切磋交流。“期待越来越多的旅游场所重视语用问题,希望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咬文嚼字’的行列,从小处做起,为净化、美化汉语环境添砖加瓦,共同夯筑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底座。”郑义广说。(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凤;编辑: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