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发布时间:2025-09-17 01:29 浏览量:1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高水平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贾伟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一个城市产业链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其综合实力和位势能级。成都要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先机,必须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全力以赴推动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优势凸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城市跨越发展的底部支撑。
突出“链主”引领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规模能级
“链主”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组织动力,对整个产业链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产业链强不强,关键看“链主”企业强不强。提升产业发展规模能级,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效应、外溢效应,推动要素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链建构力和价值链掌控力。
更加注重引优育强固根本。建立完善产业链招商指引目录,紧盯“四类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壮大产业链各环节、各节点。实施重点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坚持培育“镇园之宝”与发现“明日之星”、发展“有根企业”相结合,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形成“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发展的企业集群。
更加注重集群成链增实力。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大力推动产业链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14个国家级、20个省级产业集群承载力、延展力、带动力。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为抓手,依托链主企业上下游拓展,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联动,着力把重点产业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完善一个生态、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反应。
更加注重协作配套降成本。聚焦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链主企业为龙头,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大中小企业共生、上下游链条互补、产供销环节耦合的蓬勃发展格局。创新“总部+基地”“链主+配套”等协作发展机制,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全力推进跨区域联合招商、科技攻关、品牌共建、市场互通,加快构建圈链协同、合作共赢的产业共同体。
突出“链接”创新 全面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支撑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二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成都科教资源富集、产业门类丰富,推动科产深度融合现实有需求、未来有空间,应当坚持双向赋能、彼此融通,推动“科创之花”结出更多产业硕果。
以平台为支撑加快技术突破。持续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主体的科技力量体系建设,统筹布局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紧盯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和自由探索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瓶颈,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
以需求为牵引加速成果转化。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建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统筹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创新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以企业为主体深化协同创新。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建立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切实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建立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推动银行、投资机构依托创新积分实施“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突出“链条”延伸 全面塑造产业发展竞争优势
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产业链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从而产生溢出效应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关键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扬长补短、固本兴新,构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推动优势产业迭代升级。紧盯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链,大力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新、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加快提升智能化水平,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打响“成都智造”品牌。
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加快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孕育。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化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壮大高端芯片、无人机、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服务、创投产投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新兴产业扩容提质增效。
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基因治疗、空天动力、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超前布局,力争实现更多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一体布局技术策源引领、产业链建设和应用场景建设,积极发展飞行汽车、脑机接口、群体智能、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突出“链式”融合 全面拓展产业发展增量空间
当前的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产业融合,有利于在耦合互动的“物理变化”中,形成基于多维协同的“化学反应”
随着产业链融合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趋于模糊,从而不断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强化“点与点”的融合。以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为主体,突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适宜率先推进“两业”融合的行业,鼓励企业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的自适应生产流程和新生产模式,加快实现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智能产品+增值服务”转变,全面提升产品价值、产业黏性和发展质效。
强化“链与链”的融合。深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人才等融合,打通要素供给通道,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全过程、全领域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链多维度的“延伸、提升、融合、重组”,在技术渗透、深度融合中实现产业链重组整合、价值链提升跨越。
强化“群与群”的融合。加快空间组织形式和先进要素聚集方式变革,充分发挥“3+22+N”的园区体系主导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头部企业带动、公共要素共享、产业协作共进,形成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全国和销售服务在全球的新型合作关系,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西部甚至全国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产业生态圈,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的网络协同效应。
突出“链长”统筹 全面优化产业发展服务生态
产业经济本质上服务经济,有什么样的服务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水平
在产业门类不断细化、区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建立链长制,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机制衔接、资源整合和服务保障,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高效落实。
机制要更加创新。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合理安排阶段性重点发展目标,从建章立制、系统谋划、协同推进、联系服务等方面入手,持续完善“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一批链主企业、一套扶持政策”模式,强化各产业链链长、工作专班和链主企业高效协同,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完善布局规划、精准谋划政策,做精做细上下游企业衔接配套,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政策要更加精准。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系统梳理和评估现有产业政策,稳定有效政策、调整无效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配置,支持优质资源向优先产业和优秀企业倾斜。分行业摸清产业链结构类型、优势基础、要素差异,发掘产业链优势环节及短板弱项,把准制约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矛盾,精准制定针对性的政策组合,不断提升政策供给水平。
服务要更加贴心。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探索建立健全产业链服务“啄木鸟”机制,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产业链不同企业诉求,针对问题和堵点开展现场办公,推动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跟踪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千方百计为企业搭平台拓市场、聚资源引项目、降成本强保障,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让企业投资更安心、生产更放心、办事更顺心。(作者单位: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