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记梁滩河护河人

发布时间:2025-09-17 15:01  浏览量:3

梁滩河流经沙坪坝西部新城。郭晋/摄

梁滩河,淌过沙坪坝西部沃土、街巷与田野,也淌过无数护河人的岁月。有人带着军人的钢骨只为河清,有人伴着开放的足音写下答卷,有人揣着青春的热忱闯出新路。他们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只是把对这条河的牵挂,揉进了晨光暮色里,化作一滴滴水珠,在时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阳光的七彩——那是普通人守护家园的力量,是城市与河流相守的温情,是一群人与一座城双向奔赴、蓬勃向上的故事。

退役老兵刘晓东:把“阵地”扎在河岸上

晨光越过歌乐山洒向梁滩河畔,河边的青草还挂着晨露,刘晓东的胶鞋已经踩出了第一串湿印。47岁的他弯腰夹起河面的塑料袋,动作快却稳,就像当年在边境线上握枪的姿势,一分一毫都不含糊。“当年守边疆,是保家卫国;现在守这条河,是守咱家门口的根!”刘晓东说这话时,阳光照在他的马甲上,背上“红岩红”三个字闪耀,在他背上,也在他心里。

“红岩老兵河长”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正在梁滩河清漂。

刘晓东是回龙坝镇“红岩老兵河长”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的骨干。这支队伍是为了让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更好发挥他们纪律强、敢担当的优势,在镇里倡导下发起的自愿加入的护河队伍。没想到,一发起就“自愿凑齐”了五十多人。“以迷彩绿护生态绿”从来不是口号,是在回龙坝这片“回有河湾润地,人人岁岁兴隆”的热土上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去年夏天那场暴雨,至今让队员们记忆犹新。洪水退去后,枯枝败叶堵得河道只剩窄窄一道缝,眼看污水要漫进旁边的农田。刘晓东没等召集,直接跳进齐膝的水里,河水顺着裤管往骨子里钻,他却喊着:“当年在雪地里趴三天都不怕,这点水算啥!”队友们跟着跳下去,七八个老伙计,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37岁,手挽手清淤,泥浆糊满了脸,却没人喊停。直到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畅通的河道重新唱起“哗啦啦”的歌,刘晓东才坐在岸边,揉着抽筋的腿笑:“守住了,就像当年守住阵地一样踏实。”

老兵们的护河,藏着军人的“死磕”劲。他们搞出的“固执”,不是纸上的规矩,是雷打不动的行动:分组分段巡查,水位、水质、植被,少一项记录都不算完。多年前,有次发现河水泛着柴油味,他们沿着河岸走了十多里,从天亮找到天黑,终于揪出偷偷排污的小作坊。“阵地不能丢,河水也不能脏!”几个老兵轮流守在作坊门口,饿了啃馒头,冷了搓搓手,直到执法人员来查封,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

五云湖湖波微漾。郭思云/摄

如今梁滩河边回龙坝这座小镇故事正在澎湃上演,常有鸟儿在水面“留念”,刘晓东总爱盯着看:“你看这河一清,连鸟儿都回来了,咱这班没白守!”

“心丝路”守护者朱春松:卫河道,为通道

不知从何时起,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通道,已然成为土主这片开放热土上跃动的血脉。它们跨山越海,将内陆腹地与世界紧密相连,载着机遇与希望昼夜奔涌,让这片土地处处洋溢着向上生长的昂扬朝气。在这蓬勃发展的画卷中,总有身影为守护清澈而执着。

朱春松正在巡河,不放过梁滩河每一处支流。

朱春松,是土主街道组建的志愿护河队的核心成员,也是大伙儿心中“河道的守护者”。每天天还未亮,当通道上的第一列班列启程,他便扛着磨得发亮的捞网、拎着装满工具的水桶,准时出现在河岸。晨雾如纱,将他的身影晕染得有些朦胧,可他的脚步却格外坚定,沿着河道一步一步仔细巡查,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水面,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污染物。不远处通道上疾驰的列车与岸边专注的他相映,构成一幅“通途向远、碧水映心”的生动图景,也藏着土主发展最朴素的平衡之道。

“你看,物流园‘跑’得越快,咱护河就得越用心,这样才能让经济和生态,一起往前跑!”这是朱春松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心丝路”护河队的信念。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教师、有个体商户,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因守护河道的初心聚到一起。

中亚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郭晋/摄

如今,土主的通道越建越宽,链接的世界越来越广,而护河队的守护从未停歇。他们用脚步丈量河道长度,用双手守护碧水清波,让奔涌的通道与清澈的河道同频共振。在他们看来,曾经取名“心丝路”不仅是护河的队伍,更是土主发展的“新思路”——卫河道,为通道。既要让货物顺着通道走向世界,展现开放的活力;更要让绿水青山留在这片土地,守住发展的根基。

“河小青”胡琳钊:让青春在河边“发光”

上午九点,胡琳钊的水质检测仪在梁滩河面上亮起了绿灯。24岁的他蹲在河边,黑发上沾了点水珠,眼睛却亮得像星星:“老一辈护河是‘死看死守’,我们年轻人得让护河‘活’起来——既要让河水清,更要让大家都爱上这条河!”

作为沙坪坝团区委“城市啄木鸟”和“河小青”团队的一员,胡琳钊和伙伴们干的事,总带着年轻人的“闯劲”。这个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高校学生、青年志愿者为主组建的志愿服务队,目前有20余支活跃在沙坪坝大街小巷、河岸沿线,目前已累计发现问题2.6万余个,整改率达98.8%,服务群众30万余人。

胡琳钊正在对学生开展环保科普教育。

梁滩河是青春闪光的重要“舞台”,也是“新鲜玩法”的上线平台。他们做“健康档案”,每一段的水温、pH 值、水生植物种类,都记在本子上,还做成可视化图表发在网上,让更多人看见河流的“喜怒哀乐”;他们在河岸开“环保小课堂”,拿着放大镜教小朋友看水里的微生物,用漫画讲水污染的危害,有个小朋友听完,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以后我们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不让小河哭好不好?”那一刻,胡琳钊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最让胡琳钊骄傲的,是他们手绘的生态墙。去年秋天,二十多个“河小青”抱着颜料桶,在围墙上画了三天。小鱼摆着尾巴,水草顺着水流起舞,还有几个卡通版的“河小青”举着“护河”牌子。“以前大家路过河边,可能就匆匆走了,现在好多人会停下来拍照,还会问我们护河的事。”胡琳钊笑着说,有次一个老爷爷路过,指着墙上的画说:“你们这群娃,把河画活了!”

“护河不是一阵风,是要吹一辈子的春风。”胡琳钊说,他们建了线上护河群,不管是凌晨发现有人乱倒垃圾,还是周末组织捡垃圾,一呼百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有大学生,有刚工作的上班族,他们带着专业知识,带着满腔热情,让梁滩河的岸边,永远有青春的身影在跳动。

傍晚的梁滩河,夕阳洒在水面,波光粼粼。刘晓东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朱春松则站在物流园旁,看着河水随着列车呼啸声远去缓缓流淌;胡琳钊和“河小青”们,还在给小朋友讲河边的故事;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点点行动,会给这条河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他们就像梁滩河里的一滴水,平凡、微小,却汇聚在一起,成了守护河流的磅礴力量。这滴水折射出的,是退役老兵“不褪色”的坚守,是物流人“共发展”的智慧,是青年一代“敢担当” 的热忱。而更多这样的“水滴”,正在汇聚,正在发光,照亮生态文明的道路,书写长江经济带的新篇,让每一条河流,都能永远清澈,永远歌唱。

“河小青”团队。

记者手记

江流有声,记录脚步,更记录心跳

梁滩河,因河中石梁横亘,形似石滩而得名。在我记录的这些日子里,总习惯坐在梁滩河边,听河水潺潺,看护河人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如石梁般沉静有力量、流水般绵长润人心,让人一次次动容。

刘晓东说“守河就是守根”,这句话让我明白,生态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每个人对家园最朴素的牵挂。老兵们用坚韧忠勇,把对家园的爱,刻在了河岸的每一寸土地上,他们的坚守,是生态文明最坚实的基石。

朱春松和“心丝路”护河队则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对立面。让物流园在“跑”起来的同时,也让河水“清”下去,这是城市治理的智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胡琳钊和“河小青”们让我看到,青春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守护家园的担当。他们用创新的方式,让护河变得有趣、有意义,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这是生态文明最鲜活的力量,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跨越江海,文明互鉴。每条河流都是相遇,遇见海阔,遇见城,遇见人。

江流有声,它记录向大海的一路奔涌,记录城的生长,记录护河人的脚步,更记录着他们为家园不息的心跳。这心跳,是对生态文明的执着,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期盼,是对城市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对美美与共的守望期许。相信只要还有这样的人在守护,我们的河流会更清,我们的城市会更美,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容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