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青春梦想扎根黄河之滨

发布时间:2025-09-22 09:28  浏览量:1

一位大学生咨询如何入住兰州青年公寓

乔海燕上门为社区老人服务

尚雅婷在工作中

求职大学生特别青睐在兰企业

兰州市第三届(2025年秋季)大型人才交流系列活动启动

清晨的阳光掠过黄河水面,照亮兰州大剧院排练厅。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的马佳宜正跟着旋律走位,即将为周末演出彩排。这位刚入职的00后,道出留兰高校毕业生心声:“从校园到职场,每一步都有指引,留在兰州太值了。”2024年,兰州留兰就业创业大学生首破5.9万人,背后是城市精心打造的“就业创业生态圈”——从政策扶持到能力提升,从岗位对接至权益保障,全周期服务网络让青年找到扎根土壤。

政策引航:真金白银让青年敢留愿留

“原本打算回老家找工作,是就业驿站的老师帮我算清了‘留兰账’。”兰州财经大学毕业生刘艺至今记得,学校就业驿站的老师拿着政策清单为她逐条讲解。更让她心动的是,驿站同步推送了金蝶公司兰州分公司的招聘信息,岗位要求与她的专业高度匹配。

在政策指引下,刘艺顺利通过“金蝶数字化顾问培训班”考核。这个由学院联合企业开设的培训班,不仅让她系统掌握了财务数字化解决方案、ERP系统应用等前沿技能,还直接对接了实习岗位。“培训时用的都是企业真实案例,入职第一天就能上手处理基础业务。”如今她已成为正式员工,负责为兰州本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上个月拿到了租房补贴到账通知,感觉在这座城市扎根更有底气了。”

这样的政策吸引力正在持续释放。兰州市整合住房、公积金、创业贷款等支持措施,构建起“五维扶持体系”:基层就业可享每月1500元岗位补贴,企业吸纳毕业生按每人1000元标准获得用工补贴,自主创业最高可贷20万元并享受贴息,技能提升能领1000-3000元培训补贴,困难群体还有专项帮扶。政策驱动下,2024年留兰就业创业大学生首次突破5.9万人,较2023年增长32%。

政策的暖流同样涌进企业。甘肃海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回忆,去年在安宁区就业服务中心的专场招聘会上,工作人员主动推荐了甘肃政法大学毕业生尚亚婷:“当时我们正缺一名行政助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她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还特意说明见习单位能享受补贴。”尚亚婷入职后,安宁区就业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服务,指导企业准备见习补贴申领材料——从劳动合同到考勤记录,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最终企业顺利领到1.2万元补贴,“相当于政府承担了部分用工成本,我们也更有动力培养新人。”

兰州市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设立见习岗位,广泛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开展就业见习。优化3846个见习岗位资源配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锻炼和体验学习机会。今年以来,全市实有见习岗位4303个,新增15家高校实习基地被认定为见习单位,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21.54万元。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精准滴灌”上。针对困难群体,兰州市为29529名困难学子发放求职创业补贴2952.9万元,平均每人1000元的补贴解决了求职路费、住宿费等实际难题;“政策不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到人的暖流。”已考上榆中县城关镇兴隆路社区工作上班的乔海燕说,正是人社部门提供的备考指导和补贴支持,让她顺利考上“三支一扶”岗位,在社区服务中实现了价值。

能力筑基:校企共育架起成长阶梯

在甘肃省中医院的骨科诊室,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生齐鑫正专注地为患者检查膝盖。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从医以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每个病例旁都贴着对应的X光片草图和治疗方案。

齐鑫的成长轨迹藏着校企协同的密码。在校期间,学校实施“临床技能提升计划”,安排他跟着导师参与门诊接诊、手术观摩。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导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患者制定方案,齐鑫在旁全程记录:“从中药方剂配伍到康复训练动作,每个细节都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去再对照课本查漏补缺。”这种“临床实践+理论复盘”的模式,让他毕业时已能独立处理常见骨折病例。这样的“校企共育”模式已覆盖兰州多所高校。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联合金蝶公司开设“数字化顾问培训班”,刘艺在这里系统学习ERP系统操作,结业即获实习资格。全市实施的“青年学子赋能筑梦”行动,通过采取“定向式”和“校企合作”等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每年让2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掌握了行业前沿技能。

创业孵化则为梦想插上翅膀。近年来,兰州市实施“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通过搭建互助共生的创业生态平台,助力大学生初创企业扬帆远航,已累计评选创业项目439个,总营业额4.68亿元,带动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5000余人。兰州市为青年群体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和支持,今年在原有创业担保贷款、陇原惠岗贷、陇原创业贷融资业务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牛肉拉面创业贷”支持青年创业。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贷款10.3亿元。

全程护航:精准帮扶照亮就业之路

“从备考到入职,每一步都有人帮衬。”榆中县城关镇兴隆路社区办公室里,乔海燕正整理着居民档案。这位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考上“三支一扶”,离不开榆中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全程帮扶。备考初期,她对着厚厚的复习资料无从下手,工作人员特意送来整理好的考点汇编:“这本资料把高频考点标了重点,还附了真题解析,比自己盲目刷题高效多了。”

5月下旬,乔海燕陷入“瓶颈期”,模拟考试成绩始终在及格线徘徊。榆中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分享了“模块突破法”:“先专攻自己擅长的言语理解,再集中攻克薄弱的数量关系,每天进步一点就行。”她按照这个方法调整复习计划,成绩果然稳步提升。考前一周,工作人员还特意送来解压小技巧:“每天抽20分钟散步,把错题本看一遍就行,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如今在社区岗位上,乔海燕把这份“被帮扶”的温暖传递给了他人。有位独居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交医保,她耐心演示操作步骤,还手写了一份“图文指南”;社区组织反诈宣传,她结合在学校学到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把案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居民笑着说,‘小乔讲得我们都能听懂’,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特别好。”乔海燕很有感触地说。

高校里的“就业驿站”更是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生马佳宜的就业路,同样洒满服务的阳光。去年11月,她在学校就业驿站看到兰州大剧院的招聘信息时,既心动又犹豫:“岗位要求有演出组织经验,我只参与过校园活动,怕不符合条件。”大学生就业驿站老师鼓励她:“把校园演出的统筹细节写清楚,这就是你的优势。”

马佳宜清楚记得,大学生就业驿站的老师帮她修改简历时的细节。“老师说我参与过的校园演出,能体现组织协调能力,建议重点突出。”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佳宜重新修改简历:把“组织校园音乐会”具体描述为“统筹20名演职人员、协调场地设备、吸引300名观众”,还附上了活动照片。面试前,老师帮她模拟场景问答,提醒她“可以谈谈对兰州本土文化的理解”。最终,她凭借清晰的逻辑和对文化工作的热情顺利入职。马佳宜说:“现在负责演出票务统筹,每次看到观众拿着票走进剧场,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据了解,兰州市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提供“1131”实名服务,已累计为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31973人次。今年以来,兰州25所高校的就业驿站已开展357场活动,服务4.5万人次,促成2300余名毕业生与企业签约。

维权保障:让奋斗者无后顾之忧

“面试时说‘转正即缴社保’,入职后却变卦,多亏调解岗帮忙维权。”在七里河区零工市场“劳动争议调解岗”,毕业生小周拿到了补缴的社保费用。这个设立在市场里的调解点,今年已化解多起劳动纠纷。

兰州市构建大学生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开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入企服务“啄木鸟”专项行动,在全市9个零工市场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岗”,从源头化解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劳动就业矛盾纠纷。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网信办、公安部门重点整治网络虚假招聘、收费陷阱、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对“黑职介”实施吊销执照、罚款甚至刑事追责。

招聘对接则让供需两端精准匹配。在“黄河之滨也很美”人才交流会上,甘肃海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尚亚婷正帮公司招聘新人。“去年我在这里投了简历,现在成了面试官。”在9月13日举行的兰州市第三届(2025年秋季)大型人才交流系列活动上,来自甘肃及全国16个兄弟省市的510家优质用人单位,提供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岗位2.06万个,吸引3.56万人进场求职,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9265人。兰州还通过直播带岗、网络招聘等形式,全年提供超10万个岗位。

如今的兰州,处处可见青年奋斗的身影:刘艺在客户公司讲解数字化方案时自信从容,齐鑫在诊室里为患者答疑时耐心细致,乔海燕在社区服务居民时亲切热忱,马佳宜在剧院协调演出时井井有条。他们的故事,共同勾勒出兰州“就业创业生态圈”的鲜活图景——政策有温度,服务有精度,成长有路径。

在兰州,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像乔海燕、刘艺一样,在政策的托举下找到方向,在实践的磨砺中实现价值,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黄河之滨。如今,兰州正持续扩大岗位供给、优化服务流程,力争2025年吸引7万名大学生留兰。这座城市用全链条的保障证明:当就业土壤足够肥沃,青春之花自然会绚烂绽放。

□兰州日报记者 赵万山 实习生 陈嘉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