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地震现场直击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里很温暖”
发布时间:2025-09-28 15:48 浏览量:2
央广网定西9月28日消息(记者寇刚 见习记者罗赟鹏)9月27日晚,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下起了小雨,处于5.6级地震中心的桦林村空气也变得更加湿冷。灾后第一晚的气温,加重了受灾群众心中的愁绪。
今晚吃什么?在哪里安全过夜?后续生活要怎么恢复?这是震中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
临时救助点里的救灾帐篷(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罗赟鹏 摄)
“地震发生后,家里受灾严重,没办法生火做饭,我和老妈就凑合地吃了一些。晚上下雨,天气冷,房子又不能住。我还担心这一天该怎么熬过去。”桦林村史家沟社的范小生和母亲直到被带到桦林村游客接待中心临时安置点后,悬着的心终是放了下来。
平日里的桦林村游客接待中心是为接待游客和停车服务的地方,地震发生后,这处2000多平方米的地方被临时定为了转移群众的安置点。不到半天的时间,15顶帐篷就被搭建起来,电灯、床铺、插排都被安置好了,以便让转移的百姓能够安心过夜。
临时救助点里的医药用品(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罗赟鹏 摄)
虽然是临时安置点,但是这里配备了充足的生活物资,保障民众们的生活。“从山上下来后,我收到了泡面和被褥等一些生活物资,自己还带了一床被子,盖在老妈身上,防止她被冻感冒。”范小生说,等安心度过这几天,就会带上老妈回去尽快收拾好房屋,以备过冬。
这个临时安置点里还搭建了两顶医疗急救帐篷,里面除了配备一些常用的治疗感冒、腹泻等药物外,还配有血压仪、心脏除颤仪等医疗器具。在此值守的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万强说:“地震发生后,我院第一时间就组织2台救护车,7名医疗人员进入村里搜救。已治疗了2名轻微伤员。后来我们就被安排到安置点的救治帐篷里,主要给转移的受灾群众进行一些基础检查,防止一些有基础病、慢性病的人员因临时安置而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以保护好百姓的身体健康。”
临时安置点里的百姓(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罗赟鹏 摄)
在同是震中的仙家门村,这里的部分民众被转移到村里的仙源小学,四年级学生唐亚虎就和家人一起住在这里。“学校腾出4间教舍,安置了72张床位,最终接收了84名转移群众。”陇西县文峰镇综合执法队副队长、仙家门村包村干部梁世军说,安置点里生活物资和棉被准备充足,同时还设有一个医疗联系治疗点,专业的救援队伍全天候保障,解决民众们就医需求,帮助受灾民众顺利度过这次灾情。
临时救助点医疗人员叮嘱孩子用药(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罗赟鹏 摄)
在物资保障方面,仙源小学临时安置点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收到了来自蓝天救援队、人寿保险公司等社会各界捐助的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这些物资被整齐地码放在单独的教舍里,由专人看管和分发,让在这里过夜的百姓能够吃得饱、睡得好。
截至27日19时,陇西地震灾害已造成全县17个乡镇157个村,6232间房屋受损。陇西县转移安置群众1869人,其中,马河镇、权家湾镇没有需要转移安置群众;另外除文峰镇外,其他14个乡镇224户870人全部采取投亲靠友、投靠邻里等方式分散安置。文峰镇桦林村、马家渠村、汪家坡村、仙家门村、中山村等5个村共安置354户999人,其中:有其他安全住房或投亲靠友的269户618人,通过1处游客接待中心、4处村委会及学校集中安置85户。
“今晚下了雨,外面很冷。但和爸爸妈妈还有读书的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过夜,还是觉得很温暖。”唐亚虎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