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行业新观察:技术商业化提速 无人物流领域破局者众
发布时间:2025-09-30 13:14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德赛西威、佑驾创新先后发布新款车型,搅局无人物流行业;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推动L3级车型生产准入;智驾芯片企业地平线宣布募资58亿港币,部分将用于投资Robotaxi相关领域……
央广财经记者观察发现,近期,在政策、技术、市场与生态的多重驱动下,自动驾驶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深刻变革,呈现出技术突破、市场扩容与生态重构的鲜明特征。
无人物流行业迎来新入局者
9月,无人物流行业迎来了多位新入局者。9月2日,德赛西威(002920.SZ)旗下品牌“川行致远”发布,同时,该品牌S6飞翼款、S6侧拉门款低速无人车首次公开亮相。
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指出,公司判断未来十年智慧出行领域的爆发点,将出现在城市的“毛细血管”——即最后几公里的物流、环卫、配送服务,正面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变革。
9月15日,佑驾创新(02431.HK)也发布旗下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同时首发两款车型T5及T8。
“中国无人物流车即将迎来爆发期,这也是我们今年选择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佑驾创新董事长刘国清说,希望以自动驾驶破局者的身份,让更先进的L4技术,在更多元、更复杂的场景,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紧接着,9月23日,新石器无人车宣布,第1万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该公司表示,这不仅标志着全球首个万台规模的无人配送车队由此诞生,更标志着无人配送行业实现了从技术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重大跨越。
目前,物流无人车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快递配送,类似场景也包括了即时城配、商超零售配送等。随着应用场景拓展,相关无人车还应用于环保、安防巡检等场景。东吴证券分析师认为,当前政策+技术+经济性三大要素备齐,预计无人物流车2025至2026年销量爆发。
据东吴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无人物流车销量超3万辆,渗透率突破1.2%,2026年有望突破10万辆,同比增207%,渗透率达到3.4%。
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
9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在辅助驾驶方面,《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道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的生产准入,并加快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配套法规的完善。
据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程度可划分为L0到L5:L0级为驾驶员驾驶,L1、L2级别为人类驾驶员主导、系统辅助,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 级为完全自动驾驶。对比L0-L2来看,L3级开始车辆控制权将从人类驾驶员转移到自动驾驶系统。
东方期货研报认为,智能化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将催生出从环境感知到自主决策、车辆执行全方位诸多技术领域的产业需求。
交银国际证券研报显示,辅助驾驶功能已逐渐成为中国内地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部分车企已具备L3级智驾方案和L3级车型量产能力。
实际上,今年以来,地方纷纷发布利好政策,高阶辅助驾驶已在加速普及。今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首次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个人乘用车上路提供法规依据。目前,北京、武汉等地已开启L3级自动驾驶试点,允许特定车型在限定场景下测试通行。
车企也在积极布局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例如,华为于2025年4月发布的ADS 4 Ultra旗舰版已搭载高速L3方案,并在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上实现感知冗余设计;极氪旗下的9X光辉搭载具备L3自动驾驶功能的千里浩瀚H9,并配备5颗激光雷达,进一步强化感知冗余……
西南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被视为汽车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元年,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共同推动高阶智驾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普及。
交银国际证券分析师认为,L3级自动驾驶法规的正式落地将成为2026年行业发展的关键催化剂。
Robotaxi为必争之地?
2025年以来,特斯拉、Waymo、百度等企业的Robotaxi业务均取得实质性突破,大众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在智驾芯片领域深耕布局的地平线近期也有了新动作。9月26日,地平线发布公告称,通过“先旧后新”配股模式募资,计划募资总金额约为63.4亿港元,扣除相关费用后,净募资约58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在公告中明确提到投资新领域,比如与Robotaxi相关的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L4四大场景包括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van(无人物流/末端配送)、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Robobus(无人汽车)。四大场景中,Robotaxi因技术门槛高、替代刚需市场(出行)空间最大,是最值得关注的市场。
图表来源:西南证券研报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Robotaxi的商业可行性及长期发展将高度依赖于路径部署策略与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目前Robotaxi的部署多集中于特定区域,核心在于投资回报率(ROI)的最大化考量,而非技术受限。监管支持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和人口密度均为关键因素。长期来看,城市化、年轻群体出行偏好及私家车拥有率下降,将助推Robotaxi快速落地。
在7月26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上海发布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发放,获牌企业为8家,允许主副驾均无人+收费商业化运营。
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这标志着Robotaxi正式迈入商业化阶段。若后续其他城市和国家持续跟进类似上海此次政策的安全验证和主副驾均无人的收费牌照发放,L4自动驾驶将迎来真正意义的商业化引爆点。
就目前Robotaxi的竞争格局来看,在全球范围内,Waymo(Google)占据主导地位,而特斯拉(Tesla)则有望成为下一位重要玩家。在中国市场,有四类主要竞争者: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成熟的出行平台(如百度、滴滴),车企(如小鹏、小米)以及其他潜在入局者。
从2025年中期业绩来看,企业的Robotaxi业务在第二季度有了不同程度提升。小马智行第二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1090万元,同比增157.8%,CEO彭军表示2025年年底Robotaxi车队规模有望做到1000台。文远知行第二季度Robotaxi收入为4590万元,同比暴增836.7%,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36%。
那么Robotaxi会否完全取代人类司机?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Robotaxi的核心价值在于缓解劳动力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类司机缺口,而非完全替代。随着大量出租车司机逐步老龄化并退出市场,年轻一代对该职业的兴趣普遍下降,Robotaxi可作为有效弥补。此外,Robotaxi亦有望逐步取代非法或无牌运营的“黑车”司机,推动出行服务更加规范与可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