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丰收丨雨后抢收记

发布时间:2025-10-05 09:10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记者王伟 青岛台记者葛新新 即墨台记者黄璐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金秋时节,山东青岛即墨区段泊岚镇的万亩玉米田迎来丰收。连绵的雨天过后,95后“新农人”刘元浩正熟练地调度着数台收割机抓紧抢收。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听见丰收》5日推出《雨后抢收记》。

雨后的玉米地,边缘卷曲的玉米叶片泛着成熟的浅黄。一大早,刘元浩就来到地头,查看玉米的长势。

刘元浩:看到玉米的穗粒度还是比较成熟和饱满的。

九月中旬开始,胶东半岛的雨连着下了好多天,这两天天气放晴,刘元浩在玉米地里走几步就停下来要用力踩一踩,收割机能不能开进地里,是眼下最紧要的事。

刘元浩:这块地还行,可以进机器了。

刘元浩一刻不想耽搁,立刻联系农机手老王,准备抢收。

刘元浩:现在基本上能下地了,你让收割机准备着吧。

农机手:能行?

刘元浩:没什么太大问题。

“95后”刘元浩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带头人,受父亲影响,八年前,他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的田间地头。

刘元浩:父亲说现在的农村、农业特别需要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来,他们希望这些年轻人回来,我就(决定)回来试试。

田间,收割机隆隆前行,身后是整齐的碎秆;运粮车早早等候在地头,与收割机无缝对接,金黄的玉米送到附近的粮食收购站后,再集中进行脱粒烘干,当天就能入库。刘元浩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刘元浩:现在这个(玉米)棒子晒干的话带着棒子一个能有小半斤左右,我们的亩产可以达到一千二三(百斤)是没有问题的。

创业初期,刘元浩将无人机定为突破口,学习无人机植保技术。

刘元浩:最开始我们引进无人机的时候,农户会觉得就这么个东西能有我背着喷雾器打药好吗,当我的第一个作业季结束之后,很多农民都改变了想法。

刘元浩在自家玉米地划出“试验田”对比作业,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乡亲们动了心。

刘元浩:对比实验结果,用传统作业的病虫害率高达40%,而用无人机的,病虫害率只有15%左右。

2020年,刘元浩的合作社组建了无人机飞手团队,这些年,团队从3人发展到20人,作业量从1万亩增长到如今的20万亩。

丰收时节,玉米飘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像刘元浩这样的新农人们正用科技和汗水书写着斑斓的丰收答卷。

刘元浩: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农村,这里会成为年轻人的一个全新舞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