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赣州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8 13:24 浏览量:3
赣南秋日,脐橙又迎丰收季。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普惠支持。
自202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来,赣州肩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老区探新路”的使命,持续让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174.51亿元,较改革前增长134.44%;有贷户数41.31万户,增加15.31万户;贷款平均利率4.17%,下降近300个基点。这不仅是一场从机制到生态、从服务到产品的深刻变革,更见证了普惠金融从“基础可得”到“质效双升”的历史性跨越。
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 服务网络织得更密更实
普惠金融的落地,首先有赖于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和一张无处不在的服务网络。试验区建设以来,赣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并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的工作推进机制。
“我们不仅要建机制,更要让机制转起来、活起来。”赣州市政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优化以实施方案、考核评估方案、考核结果运用办法为核心的“1+N”政策框架,建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等多项金融政策协调机制,有效破除了部门联动的“中梗阻”,形成了市县一体、聚力联动的新格局。
同时,为打通“最后一公里”,让顶层设计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服务,赣州还探索出了一条“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路子。
在线上,全市统一的智慧融资服务平台“虔融信服”如同一个永不歇业的“金融超市”,实现了银行机构全入驻、普惠信贷产品全上架、基础信用信息查询全覆盖。
这个被当地小微企业主亲切称为“融资淘宝”的平台,已发布金融产品300余款,入驻金融机构42家,高效挖掘融资需求超240亿元。“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我们实现了从‘人找钱’到‘钱找人’的转变。”平台运营负责人如是说。
在线下,变化同样深刻。“过去办贷款要区里、银行来回跑,现在到家门口的服务中心,一次性就搞定了!”在南康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刚办理完“家具贷”的个体工商户王先生感慨道。
这样的中心,赣州全市已建成12个,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通过整合银行、担保、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央广财经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这些中心累计为6003户市场主体申办贷款,获批授信73.8亿元。更为细密的,是深入社区和乡村的88个普惠金融社区服务站、1183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和3413个助农取款点,它们如同毛细血管,将基础金融服务真正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
从“抵押依赖”到“信用赋能” 产品创新精准破解融资难题
对于上犹县的茶叶种植户陈开敏而言,过去的“融资难”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想扩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但茶园、茶厂都难以做抵押,跑了好几家银行都碰壁。”这一度让他的茶产业升级梦想搁浅。
转机来自于赣州市上犹县在全国首创的“整村担保”融资分险模式,该模式后来升级为覆盖更广的“整体担保”。“现在我的信用贷款额度一下子提升到50万,利率降到3.8%,一年光利息就省下3750元,还不用交担保费。”站在新扩建的标准化茶园里,陈开敏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笔资金,他引进了全自动制茶设备,茶园面积和茶叶品质双双提升,预计今年收入将增长两成以上。
陈开敏的经历,是赣州市以产品创新直击普惠金融“风控难、抵押难”痛点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2.53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保证金,高效撬动银行发放“整体担保”贷款71.97亿元,惠及农户及新市民3.78万户,减免担保费超3000万元。这一探索,不仅走出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农的新路,更荣获了国家农业农村部“2023年度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的火花竞相迸发。围绕赣南脐橙、南康家具、富硒农业等“一县一品”特色产业,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了“脐橙贷”“家具贷”“富硒贷”等百余种特色信贷产品,形成了“一行一品”的精准灌溉模式。而在全省率先推出的“科创积分贷”,则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企业凭创新积分就能获得贷款,已有254家科技型企业通过该模式获得授信15.8亿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改革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激发了金融机构“敢闯敢试”的活力。全国首单“闽楠单株保险”、全省首笔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全省首笔应收账款资产池质押贷款、全省首笔地理标志保险、全省首笔赣南脐橙“溯源农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大批“首”字号的金融创新产品在赣州破土而出。同时,“保险+期货”、柑橘种植和肉牛养殖省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精准防返贫责任保险”方案优化升级、家具保险共保模式等创新也在红土地上生动实践,展现了试验区强大的创新动能。
产品创新解决了“贷得到”的难题,而一套旨在让企业“贷得起”的机制也在同步构建。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赣州市还创新构建了“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三位一体的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担保让利+银行降息”多方协同,引导各方共同让利,惠及万企千业。
从规则对接到模式创新 湾区经验加速落地生根
除了立足本地特色的创新,赣州市更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赣州市深入研究对标深圳的规则规制和管理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金融服务创新。
“‘园区贷’真正给我们民营企业‘贷’来了‘湾区’和‘特区’的高效和便利。”赣州鑫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获得贷款后由衷感叹。“园区贷”这款产品,正是赣州市借鉴深圳经验,针对产业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推出的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与之配套的“虔飞贷”、“赣个贷”等模式,共同构成了对接大湾区的金融服务矩阵。令人瞩目的是,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这些创新模式累计授信金额就达到34.41亿元,放款金额22.57亿元,惠及395户中小微企业。
在基金管理运作领域,赣州市同样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基金与国企投资基金“双轨制”运行模式和“种子基金+银行”投贷联动模式。其中,规模达5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核心方向,精准赋能初创期科技企业。
为消除投资决策的后顾之忧,赣州市还制定了全省首个市属国企基金业务减责免责正负面清单,建立起更为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 普惠金融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赣州市的普惠金融改革,并非孤立地推进,而是注重与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寻找更可持续的路径。
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赣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绿色普惠金融识别目录》,建立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域落实的高效协同机制,从政策、机制、激励、产品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创新。在“中国竹子之乡”崇义县,创新的林业投融资机制让“叶子变票子”成为现实。
“通过‘抵押+担保+收储’这种组合拳,我们盘活了沉睡的林权资源。”崇义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6.92亿元,有效盘活了269万亩山林资源。
在上犹县,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量化价值的金融实验正在上演。该县积极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绿色金融贷款机制改革试点,成功落地全省首单2亿元VEP绿色金融贷。“这意味着我们县的生态价值获得了金融体系的认可,‘绿水青山’有了明码标价的‘身价’。”项目负责人激动地表示。
与此同时,湿地经营权抵押贷、梯田“碳转贷”、EOD模式贷款等一批“全省首笔”创新产品相继落地,奏响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交响曲”。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188.05亿元,较改革前增加1000.34亿元,增速高达532.93%,绿色已成为赣州普惠金融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除了绿色融合,赣州市在推动产业与资本对接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围绕“7510”行动计划和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上市帮扶体系。自试验区建设以来,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1家,总数达20家,实现A股各板块全覆盖,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直接融资渠道的大力拓展,让实体经济获得了更加多元的资金支持——全市产业基金实缴规模突破26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48个;公开市场债券余额突破1100亿元。
从知识普及到权益保护 健康金融生态筑牢行稳致远根基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金融生态的支撑。赣州市深谙此道,将优化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走进位于市区的“国盛证券投教基地”,一场面向老年群体的“防范金融诈骗”专题讲座正在进行。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这里已开展了超500场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覆盖91万人次,并荣获中国证监会2023-2024年度考核“优秀”。“我们不仅要教投资者如何赚钱,更要教他们如何守好钱袋子。”基地负责人表示。这只是赣州市提升全民金融素养的一个缩影。
金融素养的提升,远不止于课堂。赣州市通过深入挖掘红色金融元素,并将红色金融精神融入普惠金融实践,形成了”党建+信用体系”等一批典型经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金融工作中焕发光彩。
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赣州市大力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了“投诉快处+纠纷调解+溯源整改+公益宣教”四位一体的金融消保体系。
“过去遇到金融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这个‘金融110’,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市民张女士对这套高效的处理机制赞不绝口。同时,通过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金融法庭等专业机构,打造了金融纠纷处置的“快车道”,为区域金融稳定筑起了坚实的“防火墙”。近年来,各渠道已成功调解金融纠纷3502件,涉及金额4.61亿元。
从“虔融信服”平台的数字洪流到乡村服务站的贴心服务,从林权抵押的创新突破到VEP贷的价值发现,普惠金融的种子已在赣南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年来,赣州市和于都县、南康区、瑞金市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展望未来,赣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科技赋能、规则对接、生态融合’三篇文章,全面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持续擦亮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赣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着普惠金融改革的崭新篇章。
央广财经记者 王兴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