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条短视频,3000万次文明声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5 浏览量:2
如果文明能听得见,也能看得见——
斑马线前,拄着拐杖的老人缓慢前行,几步之外,年轻人停下电动车,走上前去搀扶;社区广场,志愿者用地道方言劝导着孩子们不要乱扔垃圾……
把平凡的瞬间记录、放大再传播,用短视频把宣传口号落地成触及生活的细节,“我们想用更贴近生活的形式唤醒那些已经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的‘共鸣’。”
在钟山区文明办专职副主任何西发的手机里,两部方言短剧的呈现,刻画了这段和“共鸣”有关的故事。
中秋夜,小麦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望着天上的月亮默默叹气,家门口,邻居相邀而来,手里捧着月饼和饭菜邀请小麦一起过节。亲人离世的悲痛,月下独坐的孤独,此刻在邻里的簇拥中被幸福所包围。“《邻里和睦 守望相助》这个视频播放量超过400万次,这让我们意识到方言短剧不只是娱乐,也可以成为文明教育的方式。”
尝试把文明融入“日常可见、可触、可做”的小事,钟山区创新推出“俗话新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项目通过“画说”“视说”“现说”“众说”四种模式,把抽象的文明行为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也让文明传播有了温度。
聚焦身边人、身边事,用创意插画演绎凡人善举,用鲜活画面书写烟火钟山的温情故事。从文明出行到邻里互助,从街头善举到榜样引领。一幅幅画面既是文明的定格,也是情感的共鸣;
钟山文明故事会,聚焦厚葬薄养、滥办酒席、环境卫生等现实议题,以本土化、方言化的叙事,传递移风易俗、诚信建设的新理念。一部部短剧的鲜活既照见现实,又指明着文明的方向;
把话筒交给群众,让市民变身“文明啄木鸟”,记录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群众用手机拍下的不仅是不文明一瞬,更是对美好环境的呼唤与共建;
以“我们的节日”等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通过展板、展演融入群众,用可见可感的榜样示范,播下文明的种子。
“通过一幅画、一部剧、一段短视频、一块展板,让文明能听得见,也能看得见,文明便不再是抽象口号,观众也不再只是文明的接受者,而成为讲述者、行动者、传播者。”何西发坦言,改变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发生了显而易见的改变。
截至目前,钟山区文明办发布的25个短视频已累计传播量突破3737万次。数据背后,是文明理念正在被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支撑。何西发坚信,“文明的力量往往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扩散,铺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写在后面】
文明因参与而有力量,因共鸣而生根。
以小投入撬动大传播,小故事汇聚大文明。在钟山区,文明不是抽象口号,它可看、可听、可感、可参与。它植根于日常场景,流淌在百姓故事里,开枝散叶于街头巷尾,滋养着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文明理念走出会议室、融入小故事,当精神建设不再停留在标语口号,我们再一次对文明有了深刻的感悟:文明,是可以落地生根的力量,是深植内心的希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