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四川街头的 “另类火锅店”(1994-2003)
1994 年的四川简阳,火锅店比茶馆还多,大多是几张桌子、一口铁锅,靠麻辣口味吸引回头客。28 岁的张勇还是个普通工人,手里攥着凑来的 8000 块钱,在街边租了个 10 平米的小门面,开了家 “海底捞火锅”。那时候没人能想到,这个连炒料都要现学的年轻人,将来会把火锅卖到全世界。张勇压根不是学餐饮出身,刚开始连锅底都熬不好。有次客人吃了一口就皱眉头,他急得满头汗,赶紧端上免费的瓜子、酸梅汤赔罪,还主动免了单。客人走的时候说:“你家味道一般,但人实在。” 这句话点醒了张勇:味道一时做不到最好,服务总能做到极致吧?那时候的火锅店,服务员都是站在一边喊 “要加汤不”,张勇却让员工主动帮客人拆餐具、调蘸料。有次下雨,客人没带伞,他冒雨跑出去买了把新伞送过去;有顾客带孩子来,他特意找邻居阿姨帮忙照看,还准备了小零食。这些 “多余” 的举动,让街坊们渐渐认准了这家店:“海底捞的服务比家里还贴心!”最难的时候是 1998 年,简阳突然流行起 “鸳鸯锅热潮”,别家都跟风改卖鸳鸯锅,张勇却没钱换设备。员工劝他:“再不改客人就跑光了!” 他咬着牙把自家的铁锅改成 “中间隔片” 的简易鸳鸯锅,还跟客人解释:“虽然锅简陋,但汤料绝对新鲜!” 为了留住客人,他又加了免费擦鞋、美甲的服务,没想到反而成了特色 —— 那时候别说火锅店,连美容院都很少有免费美甲。

2001 年,张勇决定走出简阳,去西安开第一家分店。刚到西安,没人认 “海底捞” 的牌子,开业头半个月,每天营业额不到 200 块。员工们都想打退堂鼓,张勇却带着大家在商场门口发传单,还搞 “吃火锅送酸梅汤” 活动。有个阿姨尝了之后说:“你们的毛肚脆,服务也暖,我带老姐妹们来!” 就靠这样口口相传,西安店第三个月就开始盈利。2003 年非典来袭,餐饮业一片萧条,很多火锅店都关门歇业。张勇反而觉得是机会,他带着员工每天给门店消毒三次,还推出 “无接触送餐”—— 那时候还没有外卖平台,他们就骑着自行车给老顾客送火锅套餐,连锅具都免费借用。非典结束后,那些被 “暖心送餐” 打动的顾客,成了海底捞最忠实的粉丝。这一年,海底捞在西安开了第二家店,员工从最初的 4 个人变成了 200 多人。

二、成长:靠 “服务魔法” 打赢全国攻坚战(2004-2012)
进入 21 世纪,火锅市场成了 “红海”,小肥羊、东来顺这些品牌已经全国布局,价格战打得激烈。张勇没跟着掺和价格战,反而把 “变态服务” 做到了极致,让海底捞从区域品牌变成了全国焦点。2004 年进军北京,张勇干了件 “出格事”—— 在火锅店门口设 “等位区”,摆上沙发、电视,还提供免费美甲、擦鞋服务。那时候别的火锅店,客人等位只能站着玩手机,海底捞的等位区却经常坐满了人,有人甚至特意早来半小时做美甲。有个白领说:“等位比逛街还舒服,就算等一小时也愿意!” 这一招让北京店开业就爆满,排队能排到街尾。2006 年,张勇又琢磨出 “个性化服务”。看到戴眼镜的客人,服务员会主动递上 “眼镜布”;看到长头发的女生,会送上 “皮筋”;有客人感冒,还会端来热腾腾的姜汤。有次一位孕妇来吃饭,服务员居然拿来了靠枕和防辐射围裙,孕妇感动地说:“我老公都没想到这么周到!” 这些细节被顾客传到网上,“海底捞服务” 成了热门话题,很多人专门为了体验服务来吃火锅。这期间,海底捞的 “师徒制” 逐渐成型。张勇规定: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开了新店,师傅能拿徒弟店利润的 2.8%;徒弟再带徒弟,师傅还能拿徒孙店利润的 1.5%。这一下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老员工都抢着带新人,新店开一家火一家。有个从服务员做到店长的员工说:“跟着海底捞干,不光能挣钱,还能当老板!”2008 年汶川地震,海底捞第一时间捐了 1000 万现金和物资,还组织员工救援队去灾区救灾。张勇特意交代:“只要是灾区来的客人,吃饭全免单!” 有个灾区群众在海底捞吃了灾后第一顿热火锅,哭着说:“这火锅暖的不光是胃,还有心!” 这次公益让海底捞的口碑直线上升,当年全国门店就突破 50 家,营收达到 12 亿元。2010 年,张勇盯上了 “标准化”。那时候火锅行业都是 “师傅凭感觉炒料”,味道时好时坏。张勇花 3000 万建了中央厨房,把锅底、蘸料都做成标准化产品,再配送到全国门店。有人担心味道变了,张勇却说:“标准化不是丢味道,是保证每一口都一样香!” 中央厨房建成后,海底捞的翻台率从每天 3 次涨到 4.5 次,因为出餐速度快了一倍。2012 年,海底捞已经不是当年的街边小店了。全国有 82 家门店,覆盖 25 个城市,年营收突破 30 亿元,员工超过 1 万人。张勇在全员大会上说:“别人问我海底捞靠啥赢,我说靠两样 —— 把员工当家人,把顾客当朋友!”
三、扩张:多品牌与数字化的 “火锅帝国”(2013-2020)
这十年,中国餐饮市场越来越 “卷”,消费者不光要吃好、服务好,还追求新鲜感、便捷性。张勇抓住机会,让海底捞从 “单一火锅品牌” 变成 “全场景餐饮集团”,还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2014 年,张勇推出 “Hi 捞送” 外卖服务,比美团、饿了么的火锅外卖早了两年。刚开始只是送火锅食材,后来升级成 “全套装备”—— 从锅具、燃料到桌布、垃圾袋,一应俱全,吃完还能预约回收锅具。有个上班族说:“在家吃火锅比店里还方便,连收拾都省了!” 当年外卖营收就突破 1 亿元,成了新的增长极。2016 年,海底捞开始搞 “多品牌战略”。看到年轻人爱吃烧烤,就推出 “U 鼎冒菜”;看到亲子家庭需求大,就开了 “海底捞小火锅” 迷你店;针对高端客群,还搞了 “蜀海供应链”,给其他餐饮品牌供货。有人说 “战线拉太长容易垮”,张勇却坚持:“不同人有不同口味,我们得都照顾到!” 到 2018 年,多品牌营收已经占了总营收的 15%。2018 年是关键的一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成了 “火锅第一股”。上市当天股价就涨了 10%,市值突破 1000 亿港元,张勇也成了 “火锅首富”。上市后,海底捞加速扩张,2019 年一年就开了 250 家新店,全球门店总数达到 768 家,连新加坡、美国、日本都有了海底捞的身影。在新加坡门店,服务员还会用英语唱生日歌,给外国顾客搞 “变脸表演”,老外们拍着视频说:“这是我吃过最有趣的火锅!”这期间,海底捞的 “数字化转型” 走在了行业前面。2019 年推出 “智慧餐厅”,从点餐、配菜到送菜全是机器人,一条送餐机器人能顶 3 个服务员。有个小朋友追着机器人跑,家长笑着说:“吃火锅还能看机器人,太值了!” 还上线了 “海底捞 APP”,顾客能预约排队、点餐、付款,甚至能定制锅底辣度,会员数很快突破 5000 万。2020 年疫情来袭,餐饮业遭受重创,很多门店被迫关门。海底捞却靠着数字化和供应链优势,快速转型:线下门店搞 “外卖 + 自提”,线上推出 “火锅食材超市”,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能买到海底捞的锅底。张勇说:“疫情不是末日,是逼着我们变更好的机会!” 当年虽然受了影响,但年营收还是突破 280 亿元,其中外卖和食材零售占了 20%。
四、现状:千亿规模的 “国民火锅巨头”(2021-2025)
2025 年的海底捞,早就不是 “只有服务好” 那么简单了。走进它的全球运营中心,大屏幕上全是实时数据:业务覆盖全球 12 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突破 400 亿元,旗下 14 个餐饮品牌走进了亿万家庭,成了真正的 “国民火锅”。现在的海底捞,形成了 “火锅为主业,多品牌、外卖、供应链协同发展” 的格局。
(一)业务:四大板块 “全面开花”
火锅主业是绝对的 “压舱石”,2024 年营收占比超过 70%。旗下有从社区店到高端店的多种门店类型,社区店主打 “便民实惠”,人均消费 80 元;高端店有 “私人订制服务”,能做专属锅底,人均消费 200 元。截至 2025 年 6 月,海底捞品牌共经营 1363 家餐厅,其中中国大陆地区 1299 家、港澳台地区 23 家,加盟餐厅 41 家。有个老顾客说:“从谈恋爱到带娃,一直吃海底捞,不同门店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外卖业务是 “增长明星”,2025 年上半年收入增长近 60%。除了传统火锅外卖,主打 “一人食” 的 “下饭火锅菜” 成了爆款,贡献了超过 55% 的外卖收入。现在还在测试拌饭、自制饮料等新品,以后在家不光能吃火锅,还能吃海底捞的快餐。有个独居白领说:“一人食火锅菜分量刚好,比点普通外卖香多了!”
多品牌矩阵势头迅猛,截至 2025 年 6 月,运营 “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 等 14 个品牌共 126 家餐厅。其中 “焰请烤肉铺子” 最火,上半年就开了 46 家,门店总数达到 70 家,光这一个品牌就贡献了 5.97 亿元收入,同比增长 227%。有个吃货说:“吃腻了火锅就去焰请,都是海底捞旗下的,品质放心!”
供应链业务成了 “隐形冠军”。蜀海供应链不光给自家品牌供货,还服务了 2000 多家外部餐饮企业,从食材采购、加工到配送全搞定。有个小火锅店老板说:“以前自己进货又贵又麻烦,现在找蜀海,成本降了 20%,还能保证新鲜!”2024 年供应链业务营收突破 50 亿元,成了重要的利润来源。

(二)实力:看得见的 “硬家底”
海底捞能坐稳 “火锅一哥” 的位置,靠的是实打实的 “硬实力”。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 207.03 亿元,净利润 17.55 亿元,核心经营利润 24.08 亿元,手里的 “现金流” 比很多同行的总资产都多。最核心的还是 “供应链优势”。在全国建了 33 个物流中心,覆盖所有门店,食材从产地到餐桌不超过 48 小时。比如毛肚从重庆屠宰场运到北京门店,全程冷链,到店还是新鲜的;底料都是中央厨房统一生产,每天能生产 100 万袋,误差不超过 5 克。供应链负责人说:“我们花了 10 年建供应链,就是为了保证不管在哪吃,味道都一样!”数字化能力更是行业领先。现在全国门店都用 “AI 智能调度系统”,能精准预测客流量,提前准备食材,减少浪费。比如周末晚上 6 点是高峰,系统会提前 3 小时提醒门店备菜;哪个菜品快卖完了,系统自动补货,从来不会断货。还有 “会员体系”,5000 多万会员的消费习惯都能精准分析,推出的新品命中率高达 80%。员工团队是 “最大财富”。现在有超过 14 万名员工,不光给交五险一金,还有 “师徒制奖金”“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基金”。在四川简阳建了 “海底捞大学”,免费培训服务员、店长,就算是农村来的年轻人,也能靠自己打拼当店长。有个老员工说:“我跟着海底捞干了 15 年,从服务员做到区域经理,房子、车子都是公司给的底气!”当然,麻烦事也不少:2025 年上半年翻台率降到 3.8 次 / 天,没达到 4 次 / 天的 “及格线”;餐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品牌一茬接一茬冒出来;食材涨价,成本越来越高。但张勇说:“翻台率降了是提醒我们要变,只要服务和品质不丢,就不怕没人来!”
(三)责任:“赚钱不忘本” 的实在事
海底捞赚了钱,没忘了做实事。2024 年给国家交了几十亿税收,带动了上下游 100 多万人就业,光是食材供应商里的农民,就有 20 多万靠给海底捞供货脱贫致富。在食品安全上,海底捞花了大价钱。每个门店都有 “透明厨房”,顾客能看到食材加工全过程;每批食材都有 “溯源码”,扫码能看到产地、检测报告。有次发现一批土豆农药残留超标,哪怕已经送到门店,也全部销毁,损失了 100 多万。张勇说:“食品安全是底线,砸多少钱都得守!”公益方面也不含糊。2022 年河南暴雨,捐了 5000 万现金和 100 万瓶水;每年给贫困地区的学校捐 “营养火锅”,已经建了 150 个 “爱心厨房”。有个山区老师说:“以前孩子们很少吃肉,现在有了爱心厨房,每周都能吃一次海底捞的火锅,孩子们可开心了!”对社会也有担当。疫情期间,组织员工支援社区抗疫;推出 “助农计划”,帮农民卖掉滞销的蔬菜、水果;还搞 “残疾人就业项目”,已经安排了 2000 多名残疾人上岗。社区主任说:“海底捞不光是大企业,更是有温度的企业!”
五、未来:从 “国民品牌” 到 “全球餐饮玩家”(2026-2050)
海底捞的目标,是从 “中国的海底捞” 变成 “世界的海底捞”。结合国家 “消费升级”“双循环” 战略,张勇画了张清晰的蓝图:到 2050 年,年营收突破 2000 亿元,业务覆盖 50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顶尖的餐饮企业。
(一)业务:主业升级 + 新赛道冲刺
火锅主业要 “更细分、更健康”。2030 年前,推出 “个性化定制火锅”,顾客能选锅底辣度、食材部位,甚至能定制 “低卡锅底”“养生锅底”;针对老年人推出 “软嫩食材套餐”,针对健身人群推出 “高蛋白套餐”。2035 年前,高端火锅门店占比要提高到 20%。多品牌要 “全覆盖”。2030 年前,再孵化 10 个新品牌,涵盖日料、西餐、快餐等品类,不管是想吃大餐还是吃小吃,都能找到海底捞旗下的品牌。重点把 “焰请烤肉铺子” 打造成 “烤肉第一品牌”,2040 年前门店突破 1000 家。还要开拓 “新赛道”:搞 “预制菜零售”,推出家庭版火锅、烤肉、炒菜,在家 10 分钟就能做好;做 “健康饮品”,比如火锅解辣茶、益生菌饮料,搭配火锅卖;进军 “老年餐饮”,推出低糖、易咀嚼的套餐,还能送货上门。
(二)技术:科技赋能 “全链条”
要建 “全球餐饮科技研究院”,砸 200 亿搞研发。最关键的是 “AI 全流程管控”:在食材产地装 AI 监测设备,提前预警病虫害;门店用 AI 摄像头识别顾客需求,比如看到客人咳嗽就自动送上冰糖雪梨;物流用 AI 调度车辆,能省 30% 的运输成本。还要搞 “元宇宙火锅体验”,顾客戴上 VR 眼镜,能 “穿越” 到四川火锅店、重庆老巷,边吃火锅边看风景。还会推出 “智能锅具”,能自动控制火候,就算是厨房小白,也能煮出跟门店一样的火锅。包装也要创新,外卖用 “可降解餐盒”,埋在土里 3 个月就能腐烂;食材包装搞 “智能标签”,扫码能看保质期、烹饪方法,还能兑换优惠券。
(三)布局:“国内织密网,海外稳扎根”
国内要 “精准发力”:在每个县城至少开 1 家社区店,让农村也能吃到海底捞;跟电商、外卖平台深度合作,实现 “30 分钟送达”;还会进商场、高铁站,开 “迷你快取店”,方便上班族买快餐。海外要 “稳步扩张”:先深耕东南亚、东亚市场,因为这些地方的人爱吃辣;在泰国、日本建中央厨房,用当地食材做 “本土化火锅”,比如在日本推出 “寿喜烧火锅”,在泰国推出 “冬阴功火锅”。2040 年前,海外营收占比要达到 30%。
(四)责任:当 “行业榜样”
要帮产业链上的人 “富起来”:2030 年前,在 10 个食材产地搞 “乡村振兴项目”,帮农民建合作社,提高收入;建 “餐饮技术学校”,免费教年轻人开店、管理,帮他们创业。要推 “行业标准”:联合政府制定 “火锅食材国家标准”“餐饮服务标准”,杜绝 “地沟油”“过期食材” 的乱象;每年开 “餐饮行业大会”,跟同行分享技术、经验,一起把市场做好。还要搞 “碳中和”:2035 年前,所有门店都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物流车换成电动车,减少碳排放;每年种 200 万棵树,抵消运营带来的污染。
六、发展关键点:海底捞的 “5 个成功密码”
海底捞能从 8000 块起家的街边店,变成千亿级的餐饮巨头,不是靠运气,而是靠 5 个 “实打实” 的成功密码。
(一)懂员工: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才会把顾客当朋友
这是海底捞最核心的密码。张勇常说:“餐饮行业,员工是 1,服务是 0,没有 1,再多 0 也没用。” 海底捞给员工的待遇在行业里数一数二:包吃包住,宿舍带空调、热水器;夫妻员工有 “夫妻房”,子女上学有补贴;就算是服务员,干得好也能当店长、拿分红。有个服务员说:“我老家穷,来海底捞前连身份证都没有,公司帮我办了身份证,还送我去培训,现在我月入过万,能给家里盖房了!” 正是因为员工觉得 “有奔头”,才会真心实意对顾客好,那些 “递眼镜布”“送姜汤” 的细节,不是规定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
(二)抓服务:超出预期的服务,才是最好的营销
海底捞的服务从来不是 “走过场”,而是 “想在顾客前面”。别人做 “满意服务”,海底捞做 “惊喜服务”:顾客过生日,服务员会带着全店人唱生日歌,还送定制蛋糕;顾客手机没电,不光有充电宝,还能免费充电;甚至有顾客忘带钥匙,服务员主动帮忙联系开锁师傅。这些 “惊喜” 被顾客发到网上,成了免费的广告。有人说 “海底捞是‘被火锅耽误的服务公司’”,其实这正是海底捞的聪明之处 —— 味道好的火锅店很多,但能让人记住的,一定是那些暖心的细节。
(三)强供应链:把根基扎牢,才能抗住风浪
张勇早早就意识到:“火锅好吃的关键,是食材新鲜;开连锁店的关键,是供应链靠谱。” 从 2006 年建第一个中央厨房,到现在 33 个物流中心,海底捞花了 19 年建供应链,把食材采购、加工、配送全抓在自己手里。疫情期间,很多火锅店因为食材断供关门,海底捞却能正常营业,就是因为供应链给力;食材涨价时,因为直接从产地采购,成本涨得比别人少,能保持价格稳定。正是这份 “掌控力”,让海底捞在风浪里站稳了脚跟。
(四)敢创新:不被经验捆住,跟着时代变
海底捞从来不是 “一成不变” 的。从最早的 “等位服务”,到后来的 “外卖业务”,再到现在的 “智慧餐厅”“多品牌”,每次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张勇常说:“餐饮行业一天一个样,不创新就是等死。”比如看到年轻人爱吃外卖,就搞 “Hi 捞送”;看到大家追求健康,就推 “低卡锅底”;看到市场竞争激烈,就搞 “多品牌” 分摊风险。正是这种 “敢变”,让海底捞从 “火锅品牌” 变成了 “餐饮集团”,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
(五)善调整:发现问题敢下手,不恋战不盲目
海底捞发展路上,好几次都主动 “踩刹车”“做手术”。2021 年发现门店扩张太快,有些店盈利不好,就推出 “啄木鸟计划”,主动关停 300 多家门店;2024 年看到翻台率下降,就开放加盟,用 “老店 + 新店” 模式提高效率;发现年轻客群变少,就搞 “茶歇区”“电竞主题店” 吸引年轻人。有员工问张勇:“关店不可惜吗?” 他说:“不好的店占着资源,不如关掉给好店腾地方。做生意跟开车一样,该踩油门踩油门,该踩刹车踩刹车。” 正是这份 “清醒”,让海底捞没在扩张中迷失,反而越来越稳。
七、结语:一锅火锅的 “中国传奇”
从 1994 年简阳街边的 10 平米小店,到 2025 年的千亿餐饮帝国;从 “擦鞋美甲” 的小细节,到 14 个品牌的大布局;从四川一地,到全球 12 个国家和地区,海底捞用 31 年的时间,写了一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传奇。这背后,是张勇 “懂员工、抓服务” 的智慧,是团队 “敢创新、善调整” 的韧劲,是对 “好食材” 的坚守,是对老百姓的用心。现在的海底捞,不只是一家卖火锅的公司,更是中国消费升级的 “见证者”,是民营企业踏实做事的 “榜样”。未来,当海底捞的火锅出现在欧洲的街头,当 “焰请烤肉” 走进非洲的商场,当更多人因为海底捞爱上中国餐饮,这家从简阳起家的公司,一定会成为全球餐饮界的 “中国名片”。就像张勇说的:“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餐饮公司,是做最让人想念的餐饮公司,让中国人不管在哪,都能吃到暖心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