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绿黔山 贵阳银行书写绿色金融“贵州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14 14:14  浏览量:1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贵州正以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

作为贵州省内首家A股上市银行、第一大法人金融机构,贵阳银行深耕绿色金融领域十余年,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战略血脉,通过体系构建、政策倾斜、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多维发力,为贵州绿色经济注入金融动能。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342.42亿元,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0亿元,子公司绿色租赁本金余额179.45亿元,绿色租赁资产占比位居全国金融租赁公司前列,用实干书写了金融赋能绿色转型的“贵州故事”。

构建“一体六专”体系,锚定绿色发展航向

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举措,贵阳银行已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治理顶层设计。近日,央广财经记者走访贵阳银行时了解到,早在《2021-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中,贵阳银行就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生态特色银行”的专业定位,并搭建起“董事会统筹决策、高级管理层推动落实、专门部门执行管理”的三级绿色金融治理架构,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绿色业务的稳步推进筑牢根基。同时,积极发挥集团协同效应,贵银金融租赁公司绿色租赁业务占比超50%,在全国金融租赁公司中名列前茅。

从2015年成立绿色金融管理部门,到2025年优化形成“一体六专”发展体系,贵阳银行的绿色金融布局在不断深化。“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搭配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授信评审授权机制、产品创新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与营销团队,形成全链条支撑。期间,该行先后印发《打造绿色生态特色银行总体规划》《加快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多份文件,为绿色金融发展划定“路线图”。

在产业支持端,贵阳银行紧扣贵州“十四五”规划,将信贷资源向两大领域集中:一方面聚焦商贸、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中的绿色项目,另一方面重点覆盖生态利用、绿色能源、清洁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金融核心领域;贵银金融租赁也同步发力,立足贵州、辐射全国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租赁业务,形成“母行+子公司”协同赋能绿色产业的格局。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赋能产业向“绿”而行

“多亏贵阳银行对于项目数十亿元信贷支持,我们‘煤—焦—气—化—电—建材—氢能源’绿色循环产业链项目才能快速落地。”山西美锦公司一位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对绿色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

作为全国焦炭行业领军企业,山西美锦在贵州六枝特区布局的循环产业链项目,正是贵阳银行“金融先行+绿色赋能”模式的典型实践。

贵阳银行副行长李松芸向记者介绍:“为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贵阳银行建立‘三单’激励优惠政策:单列信贷规模、单列资金价格、单列绩效考核,通过利率优惠、快速审批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美锦项目中,该行不仅提供利率优惠0.3个百分点,帮助企业年节约财务成本450万元,还创新将“年减排50万吨CO2、资源利用率98%”等环保指标纳入贷后管理,探索“碳减排效益挂钩”风控机制。

据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直接拉动六枝当地GDP增长12个百分点,同时带动1500人稳定就业,间接创造5000余个配套岗位,年均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80万棵树的固碳效果,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

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领域,贵阳银行的绿色信贷同样成效显著。针对贵州镇宁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问题,该行以“绿色产业基金+贷款”投贷联动模式,为镇宁自治县同景投资公司提供授信支持蜂糖李产业发展。其中,绿色产业基金入股1300余万元,贷款超7500万元,带动21家村合作社参与种植,人均增收约3000元。同时,通过“爽农诚意贷”产品,累计为农户发放贷款2080余万元,推动蜂糖李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8万亩扩展至22.01万亩,年产值超30亿元,当地石漠化面积下降65.5%,实现“荒山变金山”的生态蜕变。

多元协同发力,科技赋能绿色产业链

“从绿色信贷到绿色债券,从绿色租赁到绿色供应链,我们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只为更好满足贵州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李松芸向央广财经介绍,该行已构建起覆盖“零售+公司”“信贷+非信贷”的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绿色主体提供精准服务。

在零售普惠领域,“爽农贷”品牌聚焦乡村振兴,推出爽农诚意贷、爽农订单贷等产品,为“三农”绿色产业注入资金;“爽旅贷”则针对乡村旅游、民宿酒店等业态,助力旅游产业化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及时雨”。

公司信贷板块同样亮点纷呈:“绿色产业贷”支持林下经济、高效农业等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风光贷”专项服务风电、光伏项目;“林权抵押贷”盘活林业资源;“转型金融贷”助力钢铁、煤电等高碳行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打通了绿色产业融资‘堵点’。”李松芸表示。在遵义赤水竹产业链中,该行推出全线上化电子债权凭证业务,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113家竹原料供应商提供“免担保、免评级”保理融资8.94亿元,解决上游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该业务全程无纸化操作,既降低企业碳足迹,又推动竹林资源产业化利用,成为科技赋能绿色供应链的典范。

此外,贵阳银行在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投资领域亦成果丰硕:累计发行14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支持贵州超200个绿色项目;“爽银光电”“爽银风电”“爽银独储”等租赁产品,覆盖10省份、服务超3.3万农户,装机规模达1.12GW;作为贵州省唯一具备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质的地方法人银行,先后承销全国首单“绿色+革命老区”双贴标债券、“碳中和ABS”等产品,累计落地18亿元证券化项目,为绿色资产流动提供便利。

筑牢稳健根基,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贵阳银行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制定《2025年重点行业授信策略》,强化产业研究,把好绿色项目准入关;围绕产业链“合同流、货物流、资金流”真实性,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实现封闭管理;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信贷资产组合面临的环境风险;应用大数据技术监测环境负面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多维度保障绿色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在自身运营层面,贵阳银行同样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推动低碳办公落地。2024年,该行通过优化总行大楼能耗管理,节约电量30余万度;调配19辆公务用车,提升使用效率。同时,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2024年通过OA系统处理文件7.46万件,推广电子会议系统,减少纸质材料使用,以实际行动降低自身碳足迹。

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透明化的重要支撑。自2021年起,贵阳银行连续五年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从战略、组织、产品、风险等维度,全面展现绿色金融实践成效;自2016年上市以来,连续九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覆盖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领域;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多渠道传递绿色发展价值,连续三年获中国银行业天玑奖“和谐投资者关系银行”奖项,以透明度赢得市场认可。

站在“双碳”目标推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的新起点,贵阳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耕绿色金融领域,为贵州描绘高质量发展绿色画卷、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央广财经记者 傅天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