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雁掠过:“永远的校长”刘道玉,杜鹃啼尽,随鹤归去
发布时间:2025-11-14 17:17 浏览量:1
文/谋子
11月11日,武汉,天空终于收起连绵的泪。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要在这里与人间作别。
清晨8点半,武昌殡仪馆外,天色澄澈如洗。就在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前,一片壮观的雁阵掠过长空,一波接着一波,如同赶赴一场天际的远征。像是某种无言的仪式,为一个曾经以理想为翅膀,带领无数年轻心灵飞向知识自由苍穹的人送行。
灵堂内,他的遗像前,菊花已铺成一片海洋。这场浩大的、发自民间的悼念,已经持续了数日。人们怀念的,不只是一位92岁逝去的老人,更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理想,一位被誉为“永远的校长”的教育改革家——刘道玉。
一、 晶核:从化学梦到教育碑
1953年,怀揣着“诺贝尔化学奖”梦想的青年刘道玉,步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命运的奇妙在于,它并未让他成为实验室里雕琢分子的人,却让他成了雕琢时代、塑造灵魂的巨匠。他的一生,恰如一个美丽的“晶核”——这个来自他本行的比喻如此贴切——以其强大的凝聚力,让无数智慧与才华围绕他生长出一块巨大而璀璨的晶体。
时间回溯至1977年8月,那场由邓公主持的科教座谈会。作为会议秘书长的刘道玉,与时任武大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夜谈。他鼓励并支持查全性在会上直言,最终促成了“恢复高考”那石破天惊的一声惊雷,改变了无数青年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人才基石,在那一天便已由他参与铺就。
1981年,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他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建筑师,为武大描绘了文、法、理、信、技、管协同发展的蓝图。于是,法律系得以恢复,新闻学、法语、德语、金融、会计、空间物理、病毒学、环境科学……一个个崭新的学系如春笋破土。一所包容并蓄、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大学,在他的掌舵下焕发新生。
二、 战士:挥舞“教育改革”旗帜
易中天先生称他为“战士”,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战士。在1980年代,这位战士挥舞的兵器,是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教育改革举措。
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这套在那个年代可谓石破天惊的制度创举,如一阵狂飙清劲的风,吹破了当时中国高校的沉闷。反对者曾质疑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但他力排众议。武大,因此被誉为“教育改革的深圳”,他本人,也被敬称为“武大蔡元培”。
他的“战场”,更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杨小凯,这位度过十年牢狱之灾的青年才俊,因学历和历史问题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刘道玉“爱才如命”,力排众议将他调入武大。当质疑声起——“一个中学毕业的人怎能教大学?”——刘道玉以“考北大落榜却成了北大教授的梁漱溟”为例从容回应。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杨小凯后来两度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大胆启用曾被打倒的学术大师,也破格留用了易中天、邓晓芒等一批以同等学力考取研究生的青年才俊。在刘道玉的武大,才华与思想,是唯一的通行证。
三、 守护神:那扇“敲门,就开”的门
那时的珞珈山,是无数青年心向往之的“清新之地”。这里可以自由地恋爱、跳交谊舞、穿牛仔裤,更有超过400个学生社团让思想碰撞出火花。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随时见到他们的校长。
刘道玉将自己的电话、住址、邮箱向全体学生公开。一位学生回忆老校长的文章,标题温馨动人——《敲门,就开》。这简单的四个字,是一个校长对学子最温暖的承诺。
他的爱,常常超越职权范围。当学生社团《这一代》杂志因刊登反思性文章而被调查组审查,学生们惊慌失措时,刘道玉站了出来,像一棵大树护住幼苗:“青年学生写些习作,能有多大问题?能出多大错?”这份担当,保护了青春的锐气,也捍卫了大学的灵魂。
四、 归去:杜鹃啼血与永恒的沉默
1988年,刘道玉被以“换届”为由,突然免去一切职务。有人说他过于激进,有人说他“过于单纯”。他只是淡然一笑:“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此后,他屡次辞官不就,坚守着一名教育者的本分。
退任后的他,从“拓荒牛”变成了昼夜啼叫、呼唤教改春天的“杜鹃鸟”。六十岁后,他出版23本著作,发表五百余篇文章,又以“啄木鸟”自比,微观地剖析着中国教育的病灶。他那份《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字字恳切。
2009年,他与朱清时长谈三个半小时,建议创办私立大学。这一思想的种子,后来在西湖大学绽放。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他写下公开信,呼吁大学需要反思精神,再次震动海内外。
如今,大雁已远,校长归去。那只在珞珈山巅呼唤了大半生的杜鹃鸟,终于歇下了它的带血啼声。但它所代表的那个勇于创新、尊重个性、思想自由的教育理想,永远不会沉寂。那扇“敲门,就开”的门,永远向渴望知识与自由的年轻心灵,敞开着。
在今日的武汉大学,你找不到刘道玉的任何题字,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以他的姓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长的名册中都没有他,校报也不再刊登他的文章。但,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会风化,刻在人心上的名字才会永恒。他是这座校园里精神灯塔般存在的最富声望、被一代代学子口耳相传、深深铭记的“永远的校长”!
随着他的辞世,一个时代远去了。但正如易中天所言:“人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
雁阵已过,长空无声。但,珞珈山的每一片树叶,都记得那位“永远的校长”;每一阵掠过珞珈山岗的风,都会永远传诵着一个关于勇敢、无畏、爱与自由的,不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