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头为媒 传自然之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退休干部朱小明的生态行摄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4 18:10 浏览量:1
引 言
在广西这片山水含情、生灵栖息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位执着的“生态记录者”——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退休干部朱小明。2004年从原广西华侨企业管理局退休后,他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背起相机、踏着晨露,常年穿梭于山林湖畔、田埂溪旁。以镜头为笔、以自然为卷,他用一张张鲜活影像定格飞鸟展翅的灵动,勾勒绿水青山的秀美,书写生态变迁的脉络。
春节期间,南宁方特20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化巨龙、神凤与《壮美广西》,送祝福添喜庆祥和。
多年来,他的行摄作品频频见于《人民日报》《广西日报》《中国摄影报》《广西新闻网》等权威媒体,《圣彼得堡相关古迹(组)》《放天灯祈福》《丰收季》等作品斩获国际摄影大展参展证书,《白头叶猴(组照)》在2023年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摄影展中摘得特等奖,《冠斑犀鸟崖壁筑巢繁殖(组照)》《边陲最美路》《民族歌剧(组照)》等作品也获评优秀,用镜头实力诠释着对自然与家乡的热爱。
图为《白头叶猴(组照)》:3月13日,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内,怀崽白头叶猴下山采芽,这种世界濒危一级保护动物已达1400只左右。
镜头背后的“追鸟人”:蹲守时光定格生灵之美
朱小明与鸟类摄影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山林采风。多年前,他在乡间湿地邂逅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洁白羽翼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那一瞬间的灵动之美深深烙印在他心底。从此,他便成了一名执着的“追鸟人”——为捕捉鸟类最自然的生存状态,他常常提前数小时潜伏在隐蔽处,任凭蚊虫叮咬、日晒雨淋,始终毫无怨言。
《良凤江蓝喉啄木鸟育雏》:南宁良凤江密林发现蓝喉拟啄木鸟营巢育雏,8月25日上午3只幼鸟出窝,其为“三有”保护动物,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
2025年7月,听闻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中东镇罗维屯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冠斑犀鸟活动踪迹,朱小明与同伴背起摄影器材走进深山。清晨五点的山林雾气氤氲,他循着鸟鸣小心翼翼前行,生怕惊扰了这群山林精灵。在树下静静等待三小时后,一只雄性冠斑犀鸟拖着华丽尾羽从林间走出,一次次觅食、往返,向树洞穴内的雌鸟和雏鸟投喂食物,画面满是温馨。他屏息凝神,快速调整相机参数,连续按下快门,将这珍贵的瞬间永久定格。“那一刻,所有的等待都值了,镜头里的冠斑犀鸟,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自然的诗意。”事后回忆起这一幕,他依然难掩激动。
图为《冠斑犀鸟育雏忙》
这样的经历在他的行摄生涯中早已是常态。为记录不同季节鸟类的生活百态,他四季不辍:春追候鸟北归的迁徙之美,夏拍幼鸟学飞的蹒跚之趣,秋录鸟类集结的壮观之景,冬寻留鸟坚守的坚韧之姿。如今,他的相机里藏着数百种鸟类的“表情包”,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对这些生灵最真挚的热爱。
《戴胜育雏觅食忙》:5月27日,南宁儿童公园戴胜捉虫回巢次数大增,疑孵幼鸟,系南宁市区首次发现其营巢繁殖。
山水间的“见证者”:影像串联生态与时代变迁
除了聚焦鸟类,朱小明的镜头还始终对准广西的山山水水、发展脉搏,坚持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拍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用影像串联起家乡的生态变迁与时代发展,成为生态保护与家乡发展的“见证者”和“宣传员”。
《祝福祖国·南宁升国旗仪式》
平陆运河,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始于南宁市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计划2026年年底建成通航。朱小明带着相机多次前往施工现场,用镜头定格下这一世纪工程从蓝图到实景的蜕变,《建设中的平陆运河(纪录版)》系列作品见证着八桂大地的发展力量。
图为《建设中的平陆运河(纪录版)》
2025年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展会期间,中外各展区人头攒动,客商与观众纷至沓来、气氛热烈。朱小明穿梭其中,用镜头捕捉着展会的火爆人气与开放活力,《第22届东博会人气旺》组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我的镜头不仅要拍美的风景,也要记录生态的亮点与时代的脚步,希望通过影像让更多人看到广西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盛。”他这样说道。
图为《第22届东博会人气旺》组图
国庆将至,南宁市园博园的粉黛乱子草迎来最佳观赏期,粉色花海如诗如画、浪漫温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赏景、喜迎国庆。朱小明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浪漫场景,《赏花迎国庆》作品一经推出便收获众多好评,传递着节日的喜悦与生活的美好。
图为《赏花迎国庆》组图
生态故事的“传递者”:以影为桥唤醒守护之心
朱小明深知,一张优秀的生态照片,不仅能展现自然之美,更能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因此,他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作品与经历,积极参与各类生态宣传活动,用镜头背后的故事打动人心,让更多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队伍中。
他时常参加有他入展作品的各级别摄影展活动,还热情地向观众讲述行摄背后的故事:“这张《老鹰鹭口夺食》,是我在深圳天鹅湖蹲守两天拍到的。两只黑耳鸢在半空轮番俯冲入湖面觅食的鹭群,企图夺走食物,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展现得淋漓尽致,场面惊心动魄。只有精准预判飞行轨迹,才能抓住这一瞬间。”
图为《老鹰鹭口夺食》
“这张被誉为‘小凤凰’的《火尾太阳鸟》,羽毛绚丽多彩。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不高,阔叶林、灌木丛都能生存,既吃小虫也吸花蜜,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生动的讲解配上鲜活的影像,让不少人尤其是孩子们对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为《火尾太阳鸟》
朱小明拍摄的水雉(俗称“水凤凰”“凌波仙子”)作品广受喜爱,许多人渴望追寻这一珍稀鸟种踪迹,学习拍摄与生态知识。朱小明欣然应允,利用周末带领大家前往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青岭村芡实种植基地——这里每年都会迎来数十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营巢繁殖,其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
《珍稀鸟种水雉飞回营巢繁殖》:6月24日,贵港青岭村芡实基地,数十只水雉觅食营巢,这“水凤凰”已连续数年在此繁殖。
现场,朱小明带领大家在合适区域耐心守候,细致讲解水雉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指导如何用相机拍摄又不惊扰水雉,传授“静静观察、不打扰”的生态观察技巧。如今,不少参与过活动的人化身“生态宣传员”,主动向身边人普及水雉保护知识,让守护“水凤凰”、爱护生态环境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翅鸦鹃(俗称红毛鸡)在南宁市南湖公园芦苇丛成功孵出两只雏鸟,目前正忙着衔草,准备孵化第二窝。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能通过我的镜头和故事,让更多人爱上自然、愿意守护自然,那这份行摄的意义就更大了。”朱小明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图为:朱小明
结 语
从执着的“追鸟人”,到忠实的“生态见证者”,再到热忱的“故事传递者”,朱小明用相机书写着与自然的约定,用脚步丈量着生态保护的路程。他的行摄轶事,是一位退休干部不忘初心的坚守,是一位普通生态使者的责任担当,更是无数热爱自然、守护生态者的生动缩影。
《三江口呈现“泾渭分明”景观》:南宁三江口是左、右江汇邕江源头,8月31日,左江含沙泛黄,右江清绿,形成独特奇观。
如今,朱小明依然背着相机行走在广西的山水之间,他的镜头里,依然有飞鸟的灵动、青山的苍翠、绿水的澄澈。而这些影像,正化作一个个动听的“自然之声”,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唤醒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共同守护着这片大美八桂大地。
《金黄艳丽的黄鹂》:近日,南宁人民公园,摄影爱好者拍到黑枕黄鹂觅食,其羽色艳丽,食昆虫,属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