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9号文”的影响正在发酵,乌鲁木齐银行切割助贷业务!

发布时间:2025-11-14 21:12  浏览量:1

近日(11月6日),乌鲁木齐银行发布公告,公布了当前存量业务所涉及的合作机构名单,并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已全面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该行成为自《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下称“助贷新规”)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首家公开宣布退出此类业务的银行。

乌鲁木齐银行此次对助贷业务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叫停,引发行业关注。不少从业者担忧其他银行可能效仿,同时也从中看到城商行发力自营消费贷业务的决心。这一动向反映出助贷新规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深化。

01观点:助贷新规"9号文"的影响正在发酵

助贷新规明确要求,所有服务费、担保费等必须纳入综合融资成本,并严格控制在24%以内,此举大幅压缩了高息助贷业务的利润。同时,新规强化银行主体责任,要求银行全面负责合作机构管理及贷款风险,显著提高了银行的合规成本与潜在风险承受压力。新规的导向十分明确,即推动银行回归自主业务,提升数字信贷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乌鲁木齐银行存量合作平台数量有限,包括平安普惠、分期乐、马上消金、奇富科技、维信金科等9家机构。每一合作平台通常对应1–2家增信服务机构。

增信机构在业务中扮演“风险减震器”或“信用增强者”角色,核心职能是为贷款风险“兜底”,即当借款人发生违约时,由增信方向资金方进行赔付。这类“风险兜底”服务并非免费,增信机构会收取一笔可观的担保费或服务费。借款人通常没有选择权,要获得贷款就必须承担该笔费用,最终导致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被显著推高。这也成为众多投诉的焦点。

02解读:切割或是高投诉压力下的合规自救

截至发稿时间,[金融帮]在新浪黑猫、央广网啄木鸟、消费保等投诉平台搜索发现,平安普惠累计投诉量超约5万条,主要投诉集中在担保费、高息、非法催收等问题上。分期乐累计投诉量超过14万条,主要投诉集中在担保费、利率不透明、隐形收费、暴力催收、高息、涉嫌违规向学生放贷等问题上。马上消金累计投诉量超过8万条,主要问题集中在息费过高、三方暴力催收等问题上,维信金科及豆豆钱相关投诉累计超过6万条,主要投诉集中在担保费、利率不透明、隐形收费、非法催收等问题。

乌鲁木齐银行终止合作类助贷业务深层动因,或是合作机构的高投诉率对银行形成的压力已逼近临界点。新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核心监管指标,而海量投诉直接触发了银行的合规“警报”,促使它们不得不以“断腕”方式切割高风险合作。

根据《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消费者投诉在银行监管评级中的权重占比高达50%(营销行为与纠纷解决各占25%)。一旦评级降至4级或5级,银行将面临新业务限制甚至暂停部分现有业务的严厉处罚。这意味着,投诉已从“软性指标”变为决定银行生存的“硬性约束”

结语:投诉是表象,本质是银行对传统助贷模式的清算。银行对助贷业务的“切割”,远非简单的合规响应,而是对高投诉所代表的不可控风险的彻底规避。在新规框架下,投诉数据已成为检验助贷业务健康度的“实时仪表盘”,直接映射银行面临的监管风险与声誉压力。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看,此举将推动银行业从流量依赖转向能力内化,助贷行业也有望从“野蛮生长”步入透明、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声明:本文内容旨在进行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所载观点仅为作者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理解与评论,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操作建议。笔者力求内容准确、客观,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判性参考。本账号主体非新闻媒体机构。转载请联系作者,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