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应以制度建设平衡新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
发布时间:2025-11-16 11:54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 樊瑞)11月13日,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举办,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作题为《人工智能投资如何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发)
“人工智能投资能不能良好对标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他指出,全世界都形成了一股人工智能的投资热,这一轮人工智能投资热是浇不冷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东亚国家生育率低、老龄化程度高,最核心年龄段的劳动力迅速下降,急需人工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种要素投入;二是,在地缘政治格局下,关键性科技已成为国家占据制高点的标志;三是,人工智能是处在战略性竞争之中的公司科技水平和市场地位的象征;四是,基于对未来生产率的期待,用户企业承受不起落后于人的风险。
蔡昉表示,颠覆性技术突破通常伴随投资热乃至泡沫,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承认存在泡沫,但认为不可避免。他提到,贝佐斯将泡沫区分为“好的”泡沫和“坏的”泡沫,前者是一种产业泡沫,最终技术留下来,生产率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加;后者则是指金融泡沫,金融泡沫从来是要破裂的,破裂以后都伴随着灾难。阿西莫格鲁也将人工智能区分为“正确”(增强能力)和“错误”(替代就业)。
蔡昉认为,两种泡沫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真正意义上,人工智能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是创新就有创造性的破坏,既有创造性也必然有破坏性。
关于如何选择好和坏、正确和错误,蔡昉引出了“对标”。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应用中,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性质会充分显示,为了抑恶扬善,不仅是在技术环节、开发环节要去对齐人类道德观,而且要对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当事人来进行对标,引导智能向善,这可能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应该对标什么?蔡昉指出,在供给侧,要以生产率打破供给侧制约,破解“索洛生产率悖论”。对标必须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提高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新驱动力的重要保障。同时,要从源头遏止“内卷式”竞争,必须打破竞次的恶性循环,提倡创新。
在需求侧,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提高,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大的制约因素,要应对老龄化的消费挑战,要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问题。此外,居民消费方面也要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提高消费率的目标。
蔡昉表示,人工智能对标供给侧、对标需求侧,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都需要制度环境,而制度环境需要通过改革。第一,应该用制度建设平衡新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之间的关系,要让创造性大于破坏性。第二,制度建设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第三,户籍制度改革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改革可以带来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巨大的资源重新配置空间,也就是生产率提高空间以及巨大的消费者市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