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衄笔”“挫笔”“换笔”是如何运笔的
发布时间:2025-06-06 07:57 浏览量:12
#书法#
书法中的“衄笔”“挫笔”“换笔”是三种重要的调锋技巧,用于精准控制笔锋状态、转换行笔方向或制造特殊质感。
以下是具体运笔方法及实践要点:
一、衄笔——揉搓顿挫的“刹车式”调锋
核心作用:通过笔锋的反向揉压调整笔毫状态,蓄力转向或制造涩势。
运笔步骤:
1、行笔至目标位置:如横画收笔处、转折角、点画末端。
2、急停微提:笔锋稍提(约1/3笔毫离纸),减轻压力但保持触纸。
3、反向揉搓:手腕发力,将笔锋向行笔反方向轻微顶压(如横画向右行笔后,向左回顶)。
4、聚锋蓄势:通过反向压力将铺开的笔毫重新聚拢,笔锋如弹簧般蓄力。
5、顺势转锋:借回顶的弹力转向下一笔(如横转竖)。
经典应用:
颜体横画收笔:向右行笔后,向左回衄形成“骨节”。
折笔转折处:代替直接提按,使转角厚重含蓄(如《张迁碑》方折)。
操作要点:衄笔幅度宜小(肉眼难辨),重在笔锋内部的弹性挤压,非表面位移。
二、挫笔——短距急停的“寸劲”移位
核心作用:在极小范围内快速提按移位,精准调整落点或制造斑驳质感。
运笔步骤:
1、笔锋按压:如写点或钩时,笔肚重按铺毫。
2、急提离纸:手腕猝然上提(笔尖将离未离纸面)。
3、空中移位:趁笔毫弹起瞬间,迅速移至下一落笔点(如钩的出锋方向)。
4、凌空切入:笔尖如啄木鸟般迅捷落向新位置。
经典应用:
欧体钩画(竖钩):竖笔末端向左衄压后,挫笔上提再斜向啄出。
魏碑方笔点画:顿按后挫笔移位,形成刀切般的棱角。
操作要点:挫笔是“空中动作”,需干净利落。移位距离通常不超笔锋直径,避免拖泥带水。
三、换笔——锋面转换的“暗渡陈仓”
核心作用:不提笔的情况下转换笔锋接触面,实现无缝转向。
运笔步骤:
1、行笔中蓄势:如写横折时,横画末端稍提笔锋(笔尖不离纸)。
2、腕部暗转:手腕向内或外微妙旋转(如横转竖时,腕逆时针转)。
3、锋面切换:笔锋从“横画时的侧锋”转为“竖画时的中锋”。
4、连续行笔:笔锋完成切换后直接写下一笔,无停顿痕迹。
经典应用:
王羲之行书转折(如《兰亭序》“固”字):圆转中暗换笔心,外柔内刚。
篆书弧线:长曲线中多次换锋,保持中锋匀行。
操作要点:换笔的精髓在手腕的“拧转”而非手指拨动,如同拧毛巾般带动笔锋旋转。
三招对比速查表
实践心法
1、衄笔练“韧”:
在废纸上反复练习横画收笔:
行笔→轻提→向左回顶(似顶住一堵墙)→感受笔毫反弹。
合格标准:收笔处圆厚无散锋。
2、挫笔练“疾”:
写三角点:重按右下→挫笔提锋→空中移至右上角→斜切入纸出尖。
合格标准:三点棱角分明,无粘连。
3、换笔练“藏”:
闭眼写“口”字:横转竖时专注手腕内旋,想象笔锋如车轮般“碾”过转角。
合格标准:转折无疙瘩,线条流畅如一笔。
关键提示:
三种笔法皆需结合提按使用——衄笔先提后压,挫笔提按迅捷,换笔提中有转。
初练可蘸清水在毛边纸上操作,观察水痕悟笔锋轨迹。
掌握这三招,可破解经典法帖中80%的调锋密码,让笔锋成为听话的“活蛇”而非僵硬的“扫帚”。
事件发生于2025-07-03 福建省,厦门市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