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公安交出交通安全“高分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06 16:21 浏览量:2
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2025年8月6日摘编《人民公安报》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今年以来,我市公安交管部门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以“绣花功夫”精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全市亡人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63.64%,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以前这个路口早晚交通高峰堵得心慌,现在顺畅多了,几乎一路绿灯。”家住城区时代大道附近的居民李女士说。而这一变化源于市公安交管部门推行的“一点一策”“一路一策”精细化交通治理。
针对中心城区高峰拥堵难题,市公安交管部门依托数据赋能,在已建成的20条市区“绿波带”基础上,对大新线与通扬路、时代大道与356省道、文兴路与125省道、345国道与刘集小方路、345国道与刘集大徐路等5个关键路口,实施智能联网改造,以人工智能算法实施综合计算、择优配时,让交通高峰期路口更加顺畅。同时,开展交通设施“啄木鸟”行动,及时排查发现并修复城区红东岗、扬子岗、龙河岗等8处信号灯故障,通行效率提升16.7%。
针对事故易发点段,市公安交管部门建立“双排查”机制,深挖事故背后隐患及违法规律,生成精准画像和事故预警分析报告,对国省干道等重点路线开展专项踏勘。综合治理开展以来,累计排查治理隐患103处,实现拉网式排查、清单式交办、销号式治理,并率先完成两处部局督办隐患的治理,治理效率居扬州首位。
“我父亲夜间醉酒误入328国道,幸好浦东警务站民警看到护送回家,特别感谢!”一位市民寄来的感谢信,印证了我市警方科技强警与服务民生的深度融合。浦东警务站聚焦夜间治安防控薄弱环节,强化巡防力量部署,每日投入2辆警车、1辆警用摩托车开展夜间巡逻,通过整合人口数据库、视频图像网络与移动警务平台,严格落实“1、3、5分钟”快反机制,实现警情先期处置“秒级响应”。综合治理以来,高效处置路面警情51起,成功救助群众31名。
市公安交管部门深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摸索出“视频巡查、人车锁定、路面查处”战法。232路“电子警察”织密智能防控网,治理期间查获预警布控车辆39辆,精准拦截部局督办重点违法车辆2辆;创新应用“数据追踪+智能预警+精准拦截”等手段,动态清零高风险“失驾”人员11名;依托夜间10时至次日2时的零点行动及“一早一晚”勤务,派出执法小分队支援路面执法,多个最小联动作战单元常态整治与集中查处相结合,严查酒驾、“飙车炸街”等交通违法行为。
“交警上门讲的那些真实事故案例,太触目惊心了,老年人骑电动自行车都记着要戴头盔、看信号灯。”王大爷在参加了仪征交警开展的“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讲座后说。
仪征警方搭建“一张网”组织体系,通过“交所巡”深度融合,优化多警种协同模式,形成一体化“大兵团”作战格局。固定信息摸排、交通疏导、违法查处、送教上门等工作流程,深挖城市效能,盘活农村潜能。同时,联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对“两客一危”重点企业、高风险运输部门督促整改安全隐患,并向旅游客运未检未报废车辆驾驶人精准推送安全提示短信1900余条。
仪征警方依托“播、报、视、网、端、屏、微”同频共振,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在夏季夜市开展5场交通安全宣传“放电影”活动,发放交通安全宣传扇、交通安全宣传包等4000余份;针对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组建“银龄”宣讲队,开展“敲门行动”精准提示;原创9条“爆胎自救”“头盔保命”警示视频被多家媒体广泛采用,有效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