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2025半年报业绩承压,翻台率下滑与客流量流失的双重冲击
发布时间:2025-08-30 10:45 浏览量:2
8月25日,海底捞(6862.HK)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在餐饮行业整体回暖的大背景下,这家火锅龙头却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实现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
更值得警惕的是,作为餐饮企业核心运营指标的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4.2次/天降至3.8次/天,顾客接待量从2.09亿人次减少至1.9亿人次,双双呈现下滑态势。这份财报不仅暴露出海底捞在消费环境变迁中的增长困境,更折射出这家餐饮巨头在战略转型中的阵痛与突围。
主业增长失速:翻台率下滑背后的行业困局
财报数据显示,海底捞上半年自营餐厅翻台率下降0.4次/天至3.8次/天,这一关键指标的持续走低,直接反映出餐饮行业深度调整对龙头企业的冲击。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2%,但行业平均翻台率较疫情前仍有15%-20%的缺口,消费者转向理性消费、口味多元化以及新兴品牌分流,共同构成了传统火锅赛道的增长压力。
海底捞的客流量下滑更为直观:上半年1.9亿人次的接待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近1900万人次。尽管人均消费从97.4元微增至97.9元,但客单价提升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流量下滑抵消。这种"量减价升"的结构性矛盾,暴露出海底捞在维持高端定位与吸引大众客群间的失衡。
门店网络的优化调整成为必然选择。上半年海底捞新开25家自营餐厅和3家加盟店,同时关闭33家经营不达预期的门店,净增门店数缩减至-5家。这种"关低效开高效"的策略,在海底捞执行"啄木鸟计划"三年后仍在持续,折射出企业对门店质量的严苛把控。值得注意的是,旗下子品牌"焰请烤肉铺子"逆势扩张,新增46家门店至70家规模,126家其他品牌门店贡献5.9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27%,这或许为海底捞的多品牌战略注入新动能。
外卖突围与管理阵痛
在主业承压的背景下,海底捞外卖业务成为财报为数不多的亮点: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近60%,其中"下饭菜"品类贡献超过55%的外卖收入。这一数据背后,是海底捞对"火锅+快餐"场景的深度挖掘——通过打造超级厨房、探索卫星店模式,企业正试图突破传统火锅外卖的时空限制。
然而,正当外卖业务高歌猛进之际,客服辱骂顾客事件却暴露出服务体系的致命伤。尽管海底捞以"服务标杆"著称,但此次事件中门店账号被非法登录、异常操作未及时察觉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盲区。
管理层的频繁更迭更添变数。2022年"最牛服务员"杨利娟主导的"啄木鸟计划"曾帮助企业走出疫情阴霾,但其2024年卸任后,接任者苟轶群交出的成绩单难言亮眼:2024年海底捞营收增速从33.55%降至3.14%,净利润增速从227.36%降至4.56%。尽管苟轶群推动设立创业创新委员会和数字化运营委员会,试图通过多品牌战略和AI技术提升效率,但2025年中报显示,这些举措尚未转化为显著业绩提升。
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的预期已现分歧。尽管近40家券商给予"买入"评级,但创始人张勇夫妇的身家较2021年巅峰缩水70%至597.2亿元,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超八成。在《2025中国品牌500强》中位列第92位的海底捞,正站在品牌价值与经营业绩的十字路口。
面对消费市场的快速迭代,海底捞的突围路径逐渐清晰:在巩固火锅主业的同时,加速多品牌矩阵建设;在提升外卖业务占比的同时,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在优化门店网络的同时,探索卫星店等轻资产模式。但正如中报所言"管理层能力存在不足",这家餐饮巨头能否在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间找到平衡点,或将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
- 上一篇:惊喜!“林中彩虹”再次现身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
- 下一篇:江寒汀与他的“百鸟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