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世界里的“啄木鸟”

发布时间:2025-08-30 18:23  浏览量:3

深藏地下的“城市管网”,虽不似地面建筑那般醒目,却关乎着城市的日常运转与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天上午11时,在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双溪公园旁,三峡智慧水务监测平台警报声响起:九江城区的一处地下管网堵塞,必须及时排查完毕。

接到预警后,一台黄色的工程车从公园内迅速驶出,九江三峡水务有限公司的管网摸查“百事通”丁时春带着队员火速赶往现场进行处理。

5分钟后,作业车辆到达现场,停好车,放下警示锥桶,拉上警戒线,清淤工作即将开始。

此时,地面温度已达38℃。他们所处的位置,正处在人流密集的市中心。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丁时春他们努力缩短现场作业的时间。

翻涌的热浪下,前一秒打开井盖,后一秒混着污水与污秽物的气味瞬间扑面而来。

继续监测,继续排查。狭窄的井下,CCTV机器人在管道内前行,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影像显示,大量杂物堵塞着管道,需要下井清污。

一人井上观测,一人清掏,一人装袋。不到20分钟,8个编织袋被装得满满的,道路恢复正常通行。此时,丁时春和现场工人的工作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被油污染黑的双手纹路愈发清晰可见。

▲现场工人正在清污 摄影:杨津

“之前都是人工勘测,污浊的管道下只能猫着腰走,眼都不能眯一下,‘跑冒滴漏’全靠一双耳。”回忆当初,丁时春感慨万千。

如今,九江城区排水设施内布设水位仪、电子水尺、流量计等各类在线检测设备,实现了监测运行从“人工”到“物联”的转变,让排查效率和准确率得到大幅提高。

丁时春介绍,目前,三峡智慧水务监测平台汇集了全市管辖范围内管网的各端口数据,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感知—监测—研判—预警—处置—评估”智慧管网治理体系,让城市治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大幅提升效能。

回想2024年7月,受持续性暴雨影响,九江十里大道积水最深达到90厘米,抢险排涝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管网运维部全员24小时上岗,连续抽排50多个小时,经过彻夜奋战,十里大道积水基本消退。

最紧张的那次抢险任务,城区11个地段点位出现严重积水。“雨量增大,汛情紧急!快速集合,赶往积水点!”雨滴声、井盖碰撞声混着排涝车低鸣翻涌起来。管网运维部副主任李志琪拿着铁钩逐个检查窨井盖,直到积水全部被抽排完。

▲2024年7月,九江十里大道积水严重,管网运维部全员奋战在抗汛一线。 九江三峡水务有限公司供图

“管道清理工作没有终点。”丁时春说。

从接管运维开始,5年来,晴天巡查养护、雨天防汛排涝,一年365天,他们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就像负责修补城市管网的“啄木鸟”一样,周而复始地守护着城市“地下血脉”的畅通。

“这是城市的‘地下生命线’,关系着千家万户,一点都不能马虎。”丁时春所在的管网运维部负责市区近700公里污水管网、29座附属设施、80平方公里排水面积的管理,服务人口约85万人,不但关乎城市排水安全,还关系着每一位市民的出行安全。

当夜幕降临,九江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十里河的晚风拂过城市,丁时春他们还在某个临时灯光下,养护排水设施,保障着这座城市管网安全运行。

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正因这些看不见的守护而愈发强劲。

从清晨到日暮,从管网到民心,九江管网运维部用双脚丈量隐患,用科技守护安澜,在防汛大考中践行三峡人治水为民的担当与创新精神,用平凡的坚守,让城市的“血脉”奔涌不息。

本文作者: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