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读书的样子——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书香校园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03 11:11  浏览量:3

在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幸福是有声音的。

那是晨读时琅琅的书声,是午休时柳树下轻轻的翻页声,是课间走廊里三两句的分享低语。这些声音,不高不闹,却像细雨,悄悄浸润着这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校园,教学楼的命名并不新奇——“崇仁”“崇义”“崇礼”“崇智”“崇信”,但它们并非停留在墙上的符号。走在“幸福中央大道”上,学生会踩过刻着“仁义礼智信”和“礼乐射御书数”的大理石地面。

临沂二十三中的图书在20万册的图书馆里,也在教学楼大厅的两个“星火阅读吧”中;书在班级自建的图书角里,也在走廊文化墙上学生手写的好书推荐便签上。课间10分钟,常常有学生站在书架前翻阅。不必登记,不需抵押,取阅自由,归全靠自觉。3年下来,书不仅没有变少,反而越来越多。

校园中央的幸福柳是天然的阅读场所。春夏时节,柳枝垂碧,绿荫如盖,树下的石凳石桌成了最受欢迎的阅读空间。每天午后,这里会自然形成小小的读书会。没有老师组织,没有固定主题,孩子们只是因为喜欢而聚在一起。这种自发的阅读社群正在校园里悄然生长。学生们因为共同的阅读兴趣走到一起,分享、争辩、共鸣。阅读从孤独的行为变成了集体的体验。

学校还充分利用教室的文化墙、黑板的“每日一读”专栏以及楼道走廊等空间,精心布置各种阅读推荐和学习材料,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一幅幅好书推荐,一张张历史人物名片、一份份整本书阅读导读单,都彰显着学生们的读书成果与收获。让作品“上墙”,让墙壁“说话”,通过墙壁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不仅让墙面成为传播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也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知识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目之所及,尽是书香;耳畔之声,皆为诵音。

阅读离不开科学的引导与方法。为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品味好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校从“读什么”“怎么读”等方面构建全方位阅读体系,让读书更富吸引力。

在“读什么”方面,每年寒暑假,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推荐适合的好书,并在每学期制定经典诵读的活动计划,确定诵读内容——《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古诗文诵读书目》,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依托《国学经典》读本,夯实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在“怎么读”方面,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校内共读,在晨诵暮读的基础上,利用每周经典诵读课对诵读内容进行交流、检查,营造朗朗读书、文化悠悠的书香氛围。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幸福亲子共读”、创建“幸福书香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通过每天记录与孩子的共读书目、共读时间,养成与孩子共读经典的良好习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身教的作用永远大于言传”。“幸福亲子共读”是学校做的一次大胆尝试。学校每周推荐一本书,不指定内容,从《红楼梦》到《人类简史》都有。要求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共读,每周至少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一位家长在活动心得中写道:“原本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后来却发现这是我和女儿多年以来最深入的交流。我们通过书中的角色,聊到了她从未向我敞开的心事。”

学校在罗庄区青少年“阅读之光”经典故事会大赛中“和爸妈一起读经典”家庭组荣获可喜的成绩,并有多个家庭获得“书香家庭”的称号。

教师的阅读同样重要。寒暑假的“做幸福的悦读者”活动中,教师们共读一本书,然后坐下来交流分享。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形式主义,只有真诚的对话。

一位年轻教师还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情形。“我原本以为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大家真的在聊书,聊教育,聊困惑。老教师分享他们如何从书中获得力量,年轻教师谈我们的迷茫。那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感到不被评判。”

读书会渐渐成了教师们的“精神加油站”。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教师,而是读者,是思考者,是探索者。

改变是悄然而深刻的。

一个曾经沉默的男孩,在读了《水浒传》之后,主动站在“国学小名士”的讲台上,把林冲的故事讲得掷地有声;一个总是在作文里写“无聊”的女孩,开始在随笔里写下她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我不再用‘好词好句’来评判作文。”一位语文教师说,“我更看重他们是否真的在与书对话。有时候一个孩子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但你能感受到他真的读懂了某本书,这种真实比什么都珍贵。”

阅读也在改变着课堂本身。语文课上,教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历史课上,老师会引用学生正在读的书籍中的例子;甚至数学老师也会推荐《数学之美》这样的科普读物。

学校的阅读推广没有止步于校园。“啄木鸟行动”中,学生走上街头,寻找广告牌、标语中的错别字;“国学小名士”比赛,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有了展示平台;“红色伴我成长”读书心得大赛,则让革命历史以更生动的方式进入学生心中。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强制,只吸引。令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孩子正向着光亮走去。

一个在“我来讲故事”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说:“我原本很胆小,直到读了《哈利·波特》。赫敏的勇气感染了我,我想像她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他的母亲补充道:“那天他站在台上,自信地讲述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我那个连上课都不敢举手的孩子。”

傍晚时分,校园渐渐安静下来。

幸福柳下还有三两个学生在看书,图书馆的灯还亮着,文化墙上的便签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在这所中学,阅读不是一门课程,一个活动,一项任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校园生态,一种师生共同呼吸的空气。他们仍然要面对考试和分数,但在书本与心灵一次次碰撞之间,有些东西变得不一样了。

“幸福,从阅读中来。”校长在一次活动中这样说道。而当你真正走进这座校园,你会明白——这不是一句口号。

这是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正在发生的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幸福中央大道”的大理石雕刻上,“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格外明亮。远处,幸福柳下的读书人还没有离开。

那一刻,书香漫过校园,也漫过了每个路过这里的人的心田。

文 | 朱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