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也来教育Z世代消费者了:“五仁不好吃是你还年轻”
发布时间:2025-09-06 11:24 浏览量:1
一块小小的五仁月饼,一句“生活毒打”的广告语,照出了传统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公共图库图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2025年9月初,桃李面包为推广其五仁口味蛋月烧产品,在电梯间投放了这样一则广告。
这句“爹味”十足的广告语同时冒犯了爱吃和不爱吃五仁月饼的两拨人,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广告一出,网友们的批评如潮水般涌来。“我中秋是来享受快乐的,不是来花钱挨训的”,这条高赞评论代表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
更有网友直言:“上一个敢这么教育消费者的还是钟薛高”。许多人表示要“拉黑,再也不买”,将这次营销定义为失败的“PUA式营销”。
面对汹涌舆情,桃李面包迅速撤下了争议广告,换成了主打“真的很哇塞!”的新版本。公司表示这次投放是“第一次尝试开放式的内部共创机制”,邀请了不同年龄层的同事自由创作文案,最终产出了20组版本进行投放。
五仁月饼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2013年,网友们就曾高呼“五仁滚(出)粗月饼界”,当时还有人制作了拟人月饼漫画,其他月饼都很帅气靓丽,只有五仁形象尴尬。
五仁月饼作为月饼中最经典的口味之一,因馅中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而得名,有着圆满和谐的寓意。但讨厌五仁月饼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其中的红绿丝,常被称为“黑暗料理”。
有网友甚至调侃道:“恨一个人又不想得罪他,就送他五仁月饼难吃死他”。
桃李面包这次的广告争议并非偶然,而是近期营销思路持续“跑偏”的又一个例子。为推广月饼,桃李还推出了一系列让人看不懂的“创意”广告。
在一则联名广告中,桃李面包用“预算不足呜呜”“拜托了各位亲亲”的口吻请求消费者下单,理由是这样他们“争取下次能换个桃李纯广”。
这种刻意装可爱的营销被网友直接指出:“像一个40岁的人在努力卖萌,不成功,还让人难受”。
其他广告也大量运用网络热梗,比如用“人生从不内耗!…管他有没有用~Giao~”来做反向营销,还有虚构“千金大小姐来桃李打工卖月饼”的“社畜小说”。
桃李面包在营销上的焦虑和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其不理想的经营状况。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已连续四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两位数下跌。
这次引发争议的月饼业务,在2024年就已出现近15%的营收下滑。在主营业务和季节性产品销售都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任何可能导致消费者抵制的负面事件,对桃李来说都是一次重击。
与此同时,桃李面包还面临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披露其一批次醇熟切片面包菌落总数超标17倍。这并非孤例,从2020年纯蛋糕丙二醇超标,到2022年产品混入飞虫被罚。
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600条关于“刀片”“发霉”等投诉,品牌质量控制体系备受质疑。
桃李面包并非唯一一个试图“教育”消费者的企业。类似的说教式营销翻车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针对网络上“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的热点,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表示:“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
他甚至还强调:“百果园不会去迎合消费者”。这番话很快让百果园冲上热搜,有用户反问道:“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
类似的还有张铁林带货啄木鸟男装的广告,文案也被指爹味说教:“你多久没给你老父亲买衣服了”“天热了给你老父亲买衣服了吗”。
这种利用孝道文化制造愧疚感的情感操控、亲情绑架式营销,早已过时,不仅没啥带货效果,还陡增消费者反感。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超过40%的年轻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优先考虑「情绪价值」。他们不再只看产品的功能与价格,而是把“能不能带来愉悦与治愈感”作为重要考量因素。Z世代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城市年轻人不再为基本温饱发愁。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心理需求自然浮出水面,成为新的消费驱动力。
与前几代人不同,Z世代的消费决策更加注重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们愿意为能够带来快乐、缓解焦虑、表达身份的产品和服务支付溢价。
这代人是数字原生代,线上社交的高度发展反而加深了现实中的情感缺失。虚拟世界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连接,于是能够带来情绪满足的消费成为补偿方式。
Z世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高学历内卷、就业困难、房价高企。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使得年轻人更加关注当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舒适。情绪消费成为一种低成本的心理疗愈。
一杯奶茶、一个盲盒、一次沉浸式体验,都能提供即时而短暂的情绪提升,帮助年轻人应对日常压力。经济理性让位于情感理性,年轻人可能舍不得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却愿意反复为各种小确幸消费。
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交表达。Z世代通过消费选择来构建身份认同,寻找社群归属。那些能够提供丰富情绪价值的消费,往往也具有强大的社交分享属性。
敏锐的商业力量早已察觉到这一变化,各种主打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从“治愈经济”到“氛围经济”,从“体验式消费”到“情感化设计”,商家都在努力迎合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甚至传统行业也在情绪化转型。健身房不再强调减肥,而是宣传“释放压力”;书店不再卖书,而是提供“精神栖息地”;酒店不再提供住宿,而是打造“逃离日常的空间”。
桃李面包已将争议广告替换为“真的很哇塞!”的新版本。
但换广告易,换思维难。
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广告语,而是品牌与消费者对话的方式:从高高在上的说教,走向平等互动的共鸣。
议
网友热议
@公子潮Aron(IP京):
何止是翻车,简直是悬崖跳水!现在年轻人压力已经够大了,吃个月饼还要被教育‘不懂生活的苦’,求求品牌方做个人吧!
@段永锋2007(IP皖):
作为一个五仁月饼忠实爱好者,感觉被这广告冒犯到了。爱吃五仁是因为它的传统味道,跟‘生活毒打’有什么关系?不会写文案可以不写!
@方小言Hollis(IP沪):
从钟薛高、百果园到桃李面包,这些品牌怎么一个个都患上‘教育消费者’的毛病了?我们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听你说教的OK?
@淡爱在深秋(IP京):
很尴尬,那种强行玩梗的感觉就像我爸试图用网络用语跟我聊天——既努力又心酸..
@方吉尔伽美什Scott(IP闽):
看到这种文案真的很无奈。品牌方可能还以为自己很懂年轻人,实际上已经完全脱离群众了。
@落凡星xingzai(IPHK):
撤稿速度倒挺快,但互联网有记忆!已经截图保存……
最后一条,
操作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