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时代身后狂奔

发布时间:2025-09-10 23:22  浏览量:2

一旦扩张停止,或仅是增长率下降,海底捞“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承诺就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全文共 4384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作者 | 贾阳

我们一直把海底捞看作中国餐饮的一个风向标。

在疫情期间,海底捞作为罕见中餐上市标的、中餐标准化的领军角色,曾经脱离重力飞行,一度开到了1579家门店。

但事实证明,火锅赛道的容量有限,最优秀的火锅连锁的上限也就是这里了。

张勇退居幕后,杨利娟完成了关店的啄木鸟计划,如今又交棒给了新的CEO苟轶群,而他的任务是抵御外部风险,如何在下行阶段把根扎得更深。

海底捞今年祭出三板斧,对主营门店大范围进行夜店、AI、肉类鲜切、亲子等场景爆改,另一方面大举推低客单的早餐、打工人套餐和外卖,还批量孵化烤肉、麻辣烫等子品牌。不想错过餐饮领域的任何一个机会。

但是目前来看,海底捞距离“把握住时代潮流”,还有些距离。火锅正餐进入瓶颈,而新的追逐性价比和餐饮风潮的尝试,远不足以撑起第二曲线。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营入录得207.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7%;核心经营利润24亿元,同比下滑14%。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4.2下降至3.8,连累同店销售额同比减少10%。客单价97.9元虽维持微涨,但也是相当于2017年的水平,海底捞无法讲消费升级的故事。

这是餐饮企业极为痛苦的阶段。海底捞能够稳定盈利,存活当然不是问题,但能成功穿越周期成为多元化的餐饮集团,还是像日本餐饮连锁一样成为利润微薄到可怜的巨头,既要看它自身的努力,也要看大环境。

踏平消费门槛,放下身段

海底捞原本主打聚餐场合,人均100上下的消费,能让一桌的营业额动辄几百到上千。以往的外卖,也是基于主营业务,把堂食的一大桌菜,配一个锅,送到店外的聚餐场景。2017-2024年间,外卖业务的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1.7%-2.7%之间,完全的附属。

然而,如今的主营业务,太难提升了。在疫情期间冲刺到1579家门店后,海底捞触摸到了天花板,随后通过“啄木鸟”计划关掉了数百家点位效率低的门店,并决心翻台率不回升到4原则上不再扩张。

海底捞火锅门店总数连续多年下降,最新是1363家(自营1322家),较去年同期收缩5家。

海底捞算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包括爆改了30家夜宵主题门店,推出50家主打食材品质的鲜切门店,推出AI特色门店,开设客单500元的高端商务宴请门店等等,来提升差异化服务和品质。爆改后的几家“夜店”,翻台确实提升了10%-20%。

但上半年的整体翻台率,还是有种努力努力白努力的即视感,从去年同期的4.1下降到了3.9,收缩了0.4。

今年以来,海底捞比以往更加迅速地放下了身段。

先是“海底捞下饭火锅菜”门店迅速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铺开,以麻辣烫、麻辣拌产品为主。

而后“海底捞·拌饭”从“下饭火锅菜”里拆分出来,批量开店。其热门单品,正是海底捞网红的两款DIY拌饭吃法,“牛肉粒+番茄锅底+米饭”和“虾滑+番茄锅底+米饭”。

这两类门店都瞄准了一人食的场景,客单价都集中在20-40元之间。这连一个海底捞锅底的价格都不到。一些门店月销已经可以达到3000+,堪比一些网红店面。但整体的口味评价,并不突出,只能说中规中矩。

当整个集团的火锅主业营收下滑、客单价下滑、翻台率下滑,三重暴击,海底捞的外卖业务反倒是大涨近60%,成了难得的一个业务缓冲垫。外卖营收占比,提升到了4.5%。其中,传统火锅类占比不足25%,外卖增长主要来自“下饭菜”系列产品。

这是海底捞不得不的选择。据商启咨询发布的《2025火锅餐饮产业研究报告》,消费选择火锅店首要关注的是价格,其次才是品牌和口碑。管理层也明确看到了消费者捂紧钱包的趋势,“消费者在正餐、火锅等品类中的人均消费有所下降,消费决策更理性;线上增速超过线下”。

当时代留给你的赛道增长空间已经不够,只能走出传统舒适区。海底捞的步伐,相较同行,已经算比较晚了。

在过去两年,以往主打堂食的很多客单价100-200的餐厅,很多都推出了面向单人外卖的套餐,比如龙人居、云海肴、汤城小厨、西贝等。还有一批餐厅,很快拥抱了“卫星店”,专攻外卖渠道,比如农耕记、老乡鸡、东来顺。

但好在海底捞已经开始行动了,并且非常坚定。截止上半年,海底捞已经对超50%的门店进行了外卖产能改造,未来将打造外卖超级厨房,探索卫星店新模式。据业绩会,管理层“将外卖视为重要战略业务,预计下半年及未来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承诺

海底捞的成功曾经被津津乐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把“人”放在商业模式核心。海底捞甚至是胖东来神话之前的“良心资本”代言人。

张勇曾经明确总结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环境、口味、食品安全,也不是服务品质,而是人力资源体系,“它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

此前在中,我们曾分析过,海底捞的整个增长模型,就是最标准化的餐品,叠加店长孵化店长的“师徒制”,持续裂变。据极海品牌数据,在扩张停止前的5年,也就是2017-2021年,海底捞门店年均增长65%,店长上升通道顺畅,从服务员晋升为店长平均仅需4年。

在这个过程中,老板、合伙人以及基层员工“共同致富”,“用双手改变命运”。前任CEO杨利娟更是这一承诺的最极致体现,从服务员到最顶层的通道是开放的。

而一旦扩张停止,或仅是增长率下降,海底捞的这一承诺就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因此,在关店的“啄木鸟计划”之后,海底捞最重要的“红石榴计划”,鼓励创新创业,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两个使命。

一方面,前所未有地降低了创业门槛,面向内部所有员工和外部人士,打开新的上升通道。项目过会后,创始人分期授予股权和分红激励,三个月“保护期”后若仍亏损,创始团队和海底捞按持股比例分担。据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一度内部“每天有200个创新项目在提报”。

用“红石榴计划”海底捞创业委员会主教练杨华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普通服务员可以在海底捞做规划——几时当店长、几时当大区总,甚至如何去做CEO。我们必须保留这个核心价值观,这也是红石榴计划非常重要的一个含义。”

另一方面,以往的内部孵化创业仅局限于高管,项目大多虎头蛇尾。而如今门槛更宽的赛马机制,给海底捞带来了能够敏锐捕捉更多场景的项目。

比如创业品牌中如今体量最大的焰请烤肉铺子,截止6月底有70家门店,上半年营收接近2亿元。此前喊出三年内开店400家-500家的目标,相当于一个小海底捞。其创始人就是杨华。

焰请在很多方面对标了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除了西塔是炭烤,而焰请是电烤。

焰请项目的一大优点是,能够复用海底捞火锅的供应链、人员管理能力以及商业地产合作方面的优势。比如,焰请的牛肉、肠类、丸滑、蔬菜、小料,海底捞供应链理论上能够稳定、更低成本地提供支持。海底捞集中采购,能将主要肉类价格锁定6至12个月。焰请烤肉铺子还把捞式服务也一并引入,比如洗头服务。因为有海底捞的背书,焰请开设的点位,多分布在杭州、西安等二线城市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三线城市的大客流商圈。

据最新统计,“红石榴计划”已运营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上半年贡献了“其他餐厅营收”达5.97亿,同比增速227%。

据官方数据,焰请扩张最快,店均月营收70万,盈利模型健康。轻食Lucky Garden单店月入40万元,利润率6%-8%。烘焙“野谷飞鸟”单店月入约60万元,利润率5%-8%。汉室川菜月收入约120万元,利润率10%。旋转小火锅“举高高”收购自外部,收入稳定。

但“红石榴”的门槛再低,也很难真正惠及基层的普通员工。而在想办法提升底层待遇的过程中,海底捞的努力有时会发生变形。

而且更大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对“小费制度”向来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将雇主和员工矛盾,转移到了员工和消费者之间。

无限扩张的悖论,可行吗?

员工非常重要。这是海底捞所有人让自己必须相信的企业文化。公司真正把这个承诺当回事,普通员工才有机遇。这是海底捞无限扩张的“表”层原因。

海底捞开启的主业加盟,相较那些咖啡茶饮店,克制太多。一年多过去了,加盟店总数只有41家。而且由于海底捞的加盟方式是,与城市本土的“地头蛇”合作,强托管,想新开加盟店必须先接手一家直营店(“1+1”加盟政策),这41家中有35家左右是直营店转化而来。

这对于优化海底捞集团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很高价值——门店、设备、存货等相对“劣质”资产,转换为特许经营费用、加盟保证金、货款等现金类优质资产。加盟业务收入由2024年底的1670万,增加至9085万。

但对于普通员工,海底捞主品牌扩张的晋升红利几乎等于无。红石榴,承接了这个共同富裕的许诺。

而从“里”层来看,以往从扩张中稳定获益的,是早就独立剥离、由创始团队控股的供应链公司。

颐海国际生产火锅底料和蘸料,蜀海集团提供食材的供应、储备和运输服务,蜀韵东方负责门店装修和翻新,而微海咨询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品牌营销等服务。

扩张越稳定,作为关联交易方的供应链公司越能取得规模效应。

一个颐海就已经相当于五分之一个海底捞。甚至从市场估值来看,这些有一定规模、独占效应的供应链,是比餐饮终端更稳定的生意模型。海底捞在二级市场上一度享有800多倍的市盈率,如今TTM市盈率只有15.86,而颐海国际则有18.07。

而本质上,海底捞变身成一个餐饮品牌孵化平台,是在赌,赌自己能从一个已经过度饱和的市场,切到蛋糕。现在的餐饮市场不只是口味和习惯迁移的问题,而是每一个新的细分赛道,都有过量的玩家内卷。

极海数据此前统计,中国人均餐厅保有量是美国的3倍有余。而过度内卷,造成的结果就是商户生命周期显著缩短。据美团数据,2024年新收录餐饮商户数占年底存量商户数的43%;同期有42%的餐饮商户退出线上经营,其中2023年后新商户占比超过64%。

转转小火锅已经红火了很久,海底捞才刚入局。烘焙市场已经有好利来、85°C、爸爸糖等玩家。海底捞最新还要进军甜品赛道,“超级甜品站”上海首店覆盖咖啡、奶茶、柠檬茶、Gelato、贝果、慕斯等30余款产品。

海底捞创业项目,是在探索分散风险,也是在主动到处踩雷,与更多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迎头碰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有确定性的大概是海底捞背后的供应链公司。

被启承资本称为美国版“海底捞”的达登饭店集团,穿越多个周期,它的经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模式的市场天花板是非常有限的,也存在系统性风险。因此,达登在多元化方面做得很成功,拥有10个餐饮品牌,涵盖意大利菜、海鲜、牛排、高级西餐、墨西哥菜等多个类别。

而日本的餐饮上市公司们,则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尽管规模庞大,但利润率很低。长时间的通缩,成本端的压力,都积压到企业层面,只能靠降本增效去挖掘利润空间。

打造多品牌矩阵,几乎是美日餐饮集团可供参考的标准答案。但在中国餐饮行业,如今的问题更加复杂。供给过剩,但人均消费意愿整体走低,且消费需求的加速分化,潮流迭代更快。

所以,海底捞需要明确,扩张的惯性,和集团业务本身的多元化有效需求,如何平衡。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而赛马。

《 加拿大鹅没人要了? 》

《 西部青年“离乡成人礼”,被拼多多改写 》

《 老铺黄金,毕竟不是爱马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