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字中国打造“支撑底座”我国加快建设数字化质量认证制度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12 19:04 浏览量:2
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 邵蓝洁)央广财经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质量认证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指明具体方向。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特别是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质量认证体系在服务新型工业化、智慧社会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适应性不足、响应不够及时、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认证机构普遍面临关键评价数据获取方式落后、认证评价方式智能化程度不高、服务企业精准化能力不强等挑战。与此同时,重点行业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医疗、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对高效、智能、精准的质量认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以制定《指导意见》为抓手,持续推进质量认证全面深化改革,从制度设计、技术规范、应用场景、监管模式、标准体系、国际互认等方面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重构质量认证全流程,推动实现传统质量认证方式从人工判断向数据驱动、从事后验证向全周期在线监控、从静态证书输出向动态质量服务的“三大转变”,着力将质量认证行业数字化打造为数字中国、质量强国建设的“支撑底座”。
姚雷介绍,在总体要求方面,《指导意见》将质量认证数字化作为持续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技术和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加快激活新质生产力、全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指导意见》分两个阶段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逐步完善新业态下的质量认证数字化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探索形成认证赋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优良案例;到2035年,全面建成层次清晰、守正创新的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和实施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适配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
在重点任务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四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质量认证行业自身加速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质量认证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工序参数、过程数据和产品一致性要素等认证业务关键证据的实时在线采集和分析评价,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复核数字认证新模式,提升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
二是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能力认证和工业操作系统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开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数字化场景认证工作,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智慧城市、数字社区、金融科技等领域高标准服务认证制度供给。
三是筑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根基,加强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认证关键技术创新攻关,持续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认证体系建设,围绕行业发展和百姓需求,遴选出一批高质量数字化关键装备和产品。
四是强化数字资源应用,推进质量认证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数据统一归集、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创新发展质量诊断、质量体检、质量提升等认证延伸服务,推动实现监管端对认证产品的质量预测和全流程追溯,打造智慧监管新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