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推送明星隐私等低质信息,小红书被重罚一点都不冤
发布时间:2025-09-13 19:37 浏览量:3
9月11日,据“网信中国”报道,针对小红书未履行内容管理责任,在热搜榜单频繁推送明星琐事类不良词条,破坏网络生态等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据相关法规,对其实施约谈、限期整改、警告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是小红书成立以来首次被网信部门单独约谈,针对性很强。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明确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内容的信息。小红书的热搜榜单呈现大量此类内容,显然未符合规定要求。
笔者也在小红书注册过账户,但没几天,就觉得这家平台价值取向不正,歪风邪气盛行(娱乐化、低质化内容泛滥),非我等正人君子可居之处,于是果断放弃。笔者当时就断言,小红书早晚得受罚,现在果不其然。
具体来说,小红书此次被处罚,暴露出其平台在内容管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流量至上”逻辑的必然反噬:为了追求用户停留时长和广告收益,小红书的热搜榜单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了“情绪垃圾桶”。算法本能地推荐更能刺激用户情绪、引发争议或满足猎奇心理的内容,将大量低质、炒作明星隐私和琐事的内容推送到公众视野,挤压了真正有价值信息的传播空间,必然与监管部门倡导的“清朗网络空间”目标发生剧烈冲突。
内容生态的“泛娱乐化”与价值缺失:平台热搜中过度充斥明星个人日常、穿搭、私人聚餐等缺乏社会公共价值的琐碎内容,而关乎民生政策、社会公益、科技文化进展等更具公共价值的信息则被边缘化。这种内容导向背离了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公共属性。
历史遗留问题与整改成效不足:小红书平台此前就曾因“虚假种草笔记”、“未成年人保护不力”、“恶意营销账号”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和要求整治。虽然平台也采取过如“啄木鸟计划”等专项打击行动,但此次事件表明,一些根源性问题如算法价值观、商业化与内容质量的平衡等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监管的靴子最终落地。
监管趋势的日益明确和深化:近年来,网信办等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从早期治理明显违法内容,发展到如今对平台整体生态、算法机制、推荐逻辑等深层环节提出要求。“首页首屏”“热搜榜单”这些影响巨大的流量入口,成为监管聚焦的重点环节。
网信办要求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这意味着不能只做被动的“事后删除”,更要建立主动的、全流程的生态治理机制。在这种明确的监管风向标下,任何一个在重点环节出现持续性偏差的平台,被约谈处罚都只是时间问题。
对小红书乃至整个行业而言,这次处罚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对平台而言,所谓的“技术中立”或“算法无罪”的借口行不通了。平台必须为其技术应用和算法推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负全责。必须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入产品设计和算法逻辑中,而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
对行业而言,所有内容平台都需要立刻“对标自查”。热搜、榜单、推荐流等核心场域的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将成为新的监管红线。任何存在类似问题的平台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约谈的对象。
对用户而言,监管力量正在努力将网络空间从“流量至上”的异化中拉回,试图重塑一个更具公共价值、更清朗的内容生态。这理论上将有助于用户接触到更多元、更优质的信息。
小红书官方对此回应表示“诚恳接受,深刻吸取教训”,并已第一时间成立了整改专项工作小组,推进对热搜榜单生态的专项治理,承诺会进一步提升热搜榜单的管理能力,切实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这次处罚是平台长期积累的问题与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之间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它既是对小红书的警醒,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再强调: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必须将社会效益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才能真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