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关注丨跨界组合破难题,多元共治解纠纷!兰州市创新劳动仲裁机制推动劳动争议治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15 07:49  浏览量:3

“上午刚开完3起薪酬争议的庭审,下午还要梳理2份工伤认定裁决材料,搁以前这些活儿至少得拖到下周。”近日,兰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专职仲裁员兰剑语气里有着藏不住轻松——随着兼职仲裁员队伍加入,他手上的案件积压量锐减,办案节奏明显加快。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应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高位运行的治理创新。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兰州市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持续攀升,“案多人少”的结构性矛盾曾让仲裁工作陷入“被动应付”的困境。对此,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跳出“就案办案”的传统思维,以“兼职仲裁员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联动“啄木鸟”行动等系列举措,构建起“源头预防、前端调解、后端化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不仅让案件审理效率显著提升,更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火”。数据显示,近两年来,19名兼职仲裁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占结案总量近30%,“案多人少”的核心矛盾得到实质性缓解。

跨界遴选建队伍

兼职仲裁员补上“专业短板”

“建设行业用工流动性强,以前处理一起欠薪劳动争议,光厘清劳动关系就要需要数日。”兰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敖珍文坦言,传统办案模式曾受限于专业领域知识不足,难以高效应对复杂案件。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多元背景的兼职仲裁员队伍。

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打破身份壁垒,从高校法学院、知名律师事务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法律机构等渠道精准遴选,将具备扎实法律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纳入兼职仲裁员队伍。

这种“跨界组合”的优势迅速显现。统计数据显示,由兼职仲裁员主导审理的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15%,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高位,上诉率持续走低。“企业HR出身的兼职仲裁员了解用工管理痛点,高校学者能提供前沿法律理论支撑,他们让裁决既守得住法律底线,又贴近了行业实际。”敖珍文解释道。

“啄木鸟”上门问诊

为企业排查用工“隐形风险”

“若不是仲裁院上门做法治体检,我们至今没发现劳动合同里的漏洞。”甘肃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女士对“啄木鸟”行动的场景记忆犹新。作为典型的建设类企业,该公司因人员流动性大,长期面临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伤处理流程模糊等问题,却始终找不到优化方向。

接到企业诉求后,兰州市仲裁院迅速组建以敖珍文为组长的专项服务小组,提前梳理行业典型争议案例与相关法规,带着“三大定制礼包”上门服务:一套涵盖招聘、考勤、薪酬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一份补充“项目用工期限”“异地施工劳动保护”条款的劳动合同样本,一本精选法规案例的宣传册。“敖院长和李律师不仅逐条解答疑问,还帮我们建立了一对一法律咨询机制,有问题随时能请教。”张女士说。

这样的上门问诊,在“啄木鸟”行动中已成常态。兰州市仲裁院组织专职、兼职仲裁员混合编队,深入企业查阅规章制度、考勤记录与薪酬发放凭证,通过与管理层、职工代表座谈,精准排查用工风险。兰州市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总量较上年度下降35%,其中“劳动合同纠纷”“薪酬福利纠纷”占比下降40%,有效减轻了劳动争议处理压力。

精准普法改模式

从“大水漫灌”到“按需点单”

“以前听普法讲座,总觉得内容和我们餐饮行业不沾边,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兰州某餐饮企业负责人刘女士的感受曾是兰州市普法工作的普遍痛点。如今,这种“大水漫灌”式宣传已被定制化服务取代。

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动各级仲裁机构和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根据案件受理量、信访频次,锁定争议高发企业与行业;再由兼职仲裁员结合自身专长,开展“点单式”普法——针对制造业讲解工伤处理流程,为新业态平台解读用工关系认定标准,向中小企业普及劳动合同规范要点。

兰州某铝业公司的专项普法就是典型案例。兼职仲裁员王怡萱在该公司的普法讲座上,以“真实案例+法律条款”为核心,结合企业曾发生的“倒班员工加班费纠纷”“高温岗位未落实保护投诉”等事件,深入剖析问题根源,解读《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中“规章制度制定”“特殊岗位保护”“社保缴纳义务”等关键条款的实操要点。会后,企业随即修订完善了《员工考勤管理办法》《高温岗位劳动保护细则》,规范倒班加班费计算与高温津贴发放流程。

基层调解筑防线

践行“枫桥经验”化解矛盾在萌芽

“本来以为要打很久的官司,没想到调解员上门3小时就解决了工资纠纷。”兰州市民马师傅因工资拖欠求助基层调解组织,在兼职仲裁员指导下,调解员很快促成他与企业和解。这一高效解纷场景,正是兰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

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兼职仲裁员纳入基层调解指导团队,通过案例研讨、现场观摩、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企业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兼职仲裁员每月定期驻点,帮助企业搭建内部争议处理机制,推动小额、简单争议在源头化解。

新业态领域的调解创新同样亮眼。兰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暨新业态劳动者维权中心,组建起19名律师、3名院校专家的专业调解队伍,为50余名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受理的13件调解案件全部通过“绿色通道”实现“快调、快立、快审、快裁”。

双向赋能强队伍

专业交流形成“1+1>2”效应

“兼职仲裁员提出的直播行业用工实操建议,帮我们解决了新型案件的法律适用难题。”在近期一场疑难案件研讨会上,专职仲裁员与兼职仲裁员围绕“直播行业劳动关系认定”展开激烈讨论,碰撞出不少实用思路。这种双向交流,正是兰州提升仲裁队伍整体效能的关键举措。

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定期组织新法规学习会、案例分析会,推动专职与兼职仲裁员优势互补。2024年以来,兰州市已举办多期全市调解员、仲裁员、监察员业务培训班,累计220余人参训,培训后为合格者颁发调解员证,充实基层调解力量。“通过培训,掌握了新业态争议处理技巧,现在面对直播、外卖等领域的案件,再也不慌了。”城关区仲裁员王小泉说。

从兼职仲裁员破解“案多人少”,到“啄木鸟”行动源头防风险,再到基层调解筑牢防线,兰州正以治理创新书写劳资共赢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创新破解劳动争议难题 织密劳资和谐防线

采访仲裁员兰剑时了解到,兼职仲裁员加入后,曾需拖到下周的活儿如今当日可结。这背后,是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破解“案多人少”的治理智慧。

跳出传统办案思维,兰州跨界遴选19名兼职仲裁员,补专业短板、提高办案效率,其审理案件占结案量近30%;“啄木鸟”行动上门为1100余家企业法治体检,让某建设公司纠纷下降60%;“按需点单”普法、基层调解筑防线,更推动治理从“事后救火”变“事前防火”。

从仲裁员的轻松语气,到企业、劳动者的安心,兰州以创新书写劳资共赢答卷。而劳动仲裁员从“裁判者”到“守护者”的转变,也为城市和谐劳动关系注入持久动能。

观澜新闻 记者 赵万山

编辑丨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