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村记忆——掏鸟窝
发布时间:2025-03-30 17:07 浏览量:12
小的时候,无拘无束,“天老大,我老二”,当然被老爸老妈打后就是老三了。想英雄当年,跳河摸过鱼、爬树掏鸟窝、打邻居玻璃、偷隔壁黄瓜、凳子上放针、门框上放桶、揪前桌小辫、撤同桌板凳...那时候什么叫幸福?幸灾乐祸就是幸福~直到现在回忆都是甜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没有环境污染,再加上笔者的老家一带比较偏僻,虽贫穷落后,但林木葱郁,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因为树林长得茂盛,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鸟类,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常常约好一同出去打鸟。我们提着弹弓到处转悠,鸟没少打,鸟窝自然也没少掏,我也见识到各式各样的鸟窝,不同的鸟有不同形状的窝,而且所建的位置也不同。那时候只要一发现鸟窝,不管多么艰难,都会想尽法子把它弄到手(但也有一些的确没法掏的,只能望窝兴叹了),所以当年掏了不少鸟窝。因为,掏鸟窝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非常热衷的一项趣事。
我们家乡的鸟窝几乎都筑在树上或墙洞屋檐上。树上的鸟窝都大同小异,唯独墙洞或屋檐上的鸟窝实在是不多见的风景。尤其是那么多的墙洞,高高低低,深深浅浅,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都怎么来的呢?仿佛就是专为鸟雀们准备的。
现在想来很简单,其实那些墙洞都是当初建房子时搭架子留下的洞眼呗!那时村里建房子大多是泥挑墙或者土坯墙,条件好些的也就在最底层垒上几层砖而已,可不管哪种墙,垒好以后,不太宽裕的村里人往往已没富裕的钱买石灰粉刷外墙了,只有拆了架子便是,墙洞便是这么来的。
乡村最常见的鸟类当属麻雀了(老家的土语叫小小虫),村里的麻雀比村里的人口要多得多,三五口人住在家里,十来窝麻雀住在墙洞里,每窝往往还不只夫妻两个。满村子都是唧唧喳喳飞舞的麻雀,你可以想象得出是多么的热闹。唯一和它们过意不去的便是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们了。村子里由于房屋太密,不方便用弹弓打,否则容易打碎房顶的瓦或窗玻璃等。所以我们只好放下弹弓,扛起长梯,挨家挨户地爬上一堵堵墙壁,掏麻雀的温柔窝。
可能是躲避天敌的缘故,麻雀与燕子一样,喜欢在人们活动的地方生活,哪里有村庄、人声,哪里就有麻雀和燕子的身影,所以,它们的窝也是最不怕人看见的鸟窝。燕子的窝直接筑在屋檐底下的墙壁上,从不避忌人们的视线。但我们从小就受到大人的教育,知道燕子是吃虫子的益鸟,是人们的好朋友。所以燕子从没有受到我们的骚扰,我也从来没有掏过它们的窝,也是唯一可以掏得到而不掏的鸟窝。
麻雀则相反了,当时它被评为四害之一,与老鼠一样可以人人见而诛之,所以打麻雀的举动是见义勇为、是为社会除害。因此麻雀的窝只能藏在墙洞或者屋檐与墙壁之间的间隙中,在外面一般发现不了麻雀的窝。但因为麻雀出出入入都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所以也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只要找个梯子爬上去,就可以很方便掏到它的窝了。
成年麻雀一般是逮不着的,我们的目标主要是鸟蛋和小鸟。麻雀的繁殖周期较短,一年恐怕总要产五次左右。
我们小孩子用不着专门关注它们的产期,候在墙角下,唧唧喳喳嬉闹的小麻雀总会适时地提醒我们。掏麻雀用的梯子越长越好,有时我们会用绳子将两把梯子接起来,以便爬得更高。又长又重的梯子要在村里搬来搬去,还要不断地立起来,放下去,这对小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我们有的是精诚合作的精神,两个人搬不动,就三四个人一起扛;立梯子往往更费劲,得有人踩住梯子的两个立脚,然后几个人齐心合力往上推。梯子立好时,也基本上可以判断出鸟窝里有没有“货色”了。因为窝里如果有鸟蛋或小鸟,麻雀的爸爸妈妈就会在旁边的屋檐上惊叫起来,露出极度惶恐的神色。眼睁睁地,它们只能看我们把它们的孩子掏走。等我们撤走后,它们便立刻飞回窝察看,见窝里空空如也,则会飞来飞去地叫上半天。
我们喜欢掏到刚生下不久的鸟蛋或已长出硬毛的小鸟,前者可以煮着吃,后者可以用线拴着玩。如果掏到快孵出小鸟的蛋(迎着阳光照一照就看得出了,因为蛋壳很薄,几近透明),我们则会小心放回窝里,等它孵出并长大一点再去掏。刚孵出几天的小麻雀,浑身光溜溜的,有的眼睛还没睁开,放在手上暖融融的,十分讨人怜爱,所以我们也每每放回去,不忍心掏走它们。还有就是,掏鸟窝时,不得损坏它们用干草编筑的鸟窝,掏完后必须好好的放回去。如果连锅端走,害的它们没了家,别人没了再次掏的机会,那定会引起公愤的。
掏麻雀有一定的危险性,梯子倒了或脚滑了都可能从梯子上摔下来,再说也不时会掏到蛇或老鼠之类的。有一年的夏末,天气特别热。一小伙伴早早的来告诉我,他在一个墙洞里听见好多小麻雀的叫声。这实在是个叫人兴奋的消息。没一会儿,我们的长梯就架到那个墙洞下面了。梯子虽长,可距墙洞仍然还差一大截。只好往梯子下垫砖块、石块之类的。虽然大家摩拳擦掌的都想上,可还是别无争议地由个子最高的孩子上,其余的都在下面紧紧地护住梯子的脚。高个子颇为得意地爬到梯子的最上面一级,手刚够着洞口。大家都仰着头,看他踮起脚,将手伸了进去。
“哇!够着了。——嗯?怎么凉凉的?”,疑问间,他的手已抓着鸟窝里的草慢慢拽了出来。
“啊!长虫(我的老家把蛇叫做长虫)!!”随着一声惊叫,一条一米多长的花斑长虫已被摔向空中,飞舞起来,大家顿时松手弃梯子跑开,梯子上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叫唤着,他虽然紧扶着梯子,可梯子已慢悠悠地从墙壁上翻了下来。梯子重重的压在他身上,几个惊魂未定的孩子手忙脚乱去拽他出来;另几个胆大的孩子赶紧去追打在地上蜿蜒爬行的长虫。长虫没能逃脱厄运,可那孩子也被摔了个手腕骨折。。。因为此事我们几个孩子没少挨父母的训骂,以至于很长时间不敢再架着梯子满村乱窜了。
除了掏墙洞或屋檐下的鸟窝,最刺激的莫过于爬树掏鸟窝了。
当时只要有树木的地方,一般都可以看到鸟窝。相信那时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们,没有几个不会爬树的。就自己和几个要好的玩伴来说,当时爬树本领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夸张一点、不亚于那些身手敏捷的猴子。每逢学余假期,总要带着用自行车内胎做成的弹弓、用胶泥团成的“子弹”,呼朋唤伴辗转于各树林间瞄打一些咕咕、麻嘎子(喜鹊)等。当然若遇到搭在树桠密叶中的鸟巢,为了不打草惊蛇和避免摔坏窝中的鸟蛋、雏鸟,一般是由其中一二人悄悄爬上掏下。
鸟窝建得最矮的是一种草绿色的小鸟,长长的尾巴一趐一趐的,个子很小,我们管它叫“溜虫”,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因为它喜欢在低矮的树间穿行生活,很少高飞,所以它的窝大都是建在低矮的树丛中。只要从树底下往上看,如果有一团圆形的草在上面吊着,就可以肯定是“溜虫”的鸟窝了。鸟窝如手雷大小,用草叶编织成,很是柔软,上面还有一个盖子,可以遮风防雨。我们往往不用爬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摘下来,所以是最容易掏也掏得最多的鸟窝。“溜虫”小巧玲珑,叫声婉啭,可以从小哺育,所以也是饲养次数最多的小鸟。
最隐蔽的鸟窝是“山小小虫”的鸟窝,“山小小虫”是我们帮它起的俗名,真正的学名也不知叫什么。“山小小虫”大小、形状、习性均如麻雀,但羽毛是黑白相间,脸部白色为主。“山小小虫”极为聪明、狡猾,所筑的巢多在洞中,如烟囱、高墙的孔中或者是啄木鸟留下的树洞里,所以常常是发现了都很难下手。
最难掏的鸟窝是喜鹊窝,聪明的喜鹊一般将窝建在高高的杨树顶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就算知道上面有鸟窝,也很难爬上去掏下来。因为长在下面的叶柄阻挡了往上爬的路径,所以徒手是很难掏到喜鹊窝的。最叫我们孩子们眼馋的莫过于村里两棵大杨树顶上,那两个大大的喜鹊窝了,我们常常盯着它们看,只有欣赏喜鹊一家嬉戏的份。喜鹊真的很漂亮,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它们慢慢地长大,一个个飞走。那喜鹊窝实在太高了,我估摸着该有四五十米的高度吧!有几回,也有不怕死的孩子跃跃欲试,可每次都会被大人们吓住。且不说高得实在可怕,还据说,掏喜鹊窝是会带来晦气和厄运的,再说大喜鹊也会向人发起攻击,危险性更不必说。
有一年的冬天,其中一个窝里的喜鹊好像弃窝而去了。我们孩子们便怂恿几个大哥哥上去看看。没准里面的小喜鹊会饿死呢——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借口罢了。几个小青年肯定自己也好奇,于是商量一通,便决定派其中的两位爬上去看个究竟。他俩显然都是爬树高手,各自腰间别一把弹弓,也许是为防止遭喜鹊袭击之类的不测吧。只见两个爬树高手轻盈的身影在茂密在树叶间蹿来蹿去,好叫下面的人为之捏把汗。渐渐的终于接近了,才对比出他们的人还远不如喜鹊窝那么大。他们歇了会儿,仿佛确认确实没什么危险似的,才最终向喜鹊窝爬过去。我们早已憋足了劲,却隐隐地听他们叫喊: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堆柴火。大家都蔫了,卸下来的确实是一大堆柴火,足有满满的两簸箕。为此,他俩没少挨村里人的责骂,因为大家都担心捅这样巨大的喜鹊窝会给村里带来什么厄运。
除了直接用眼睛寻找鸟窝之外,还可以用跟踪鸟儿的方法来寻找鸟窝。当看见鸟儿嘴里叨着东西飞过时,说明鸟儿正在筑巢或喂食,落脚的地方肯定是它的巢穴。你只需用眼睛看着它停的位置,再走过去寻找,就很容易找到它的鸟巢了。所以看到嘴里叨着东西的鸟儿,就等于它正在告诉你它住在哪里了。
记忆犹新,有一次自己和玩伴们在村里的一棵柳树下相互追逐嬉戏之际,无意间瞧见树颠上、一只鸟正叼着小虫之类的食物准备飞进被树叶遮蔽着的鸟窝,经常在这颗树下玩耍的我们怎么没注意到上面藏有一个大鸟窝呢。我心中一喜,瞬时停止了游戏,和玩友商榷如何将鸟窝给掏下。通过商量大家同意由我上树(当然若有“收获”我占的份额最多)。
在众目睽睽下,我脱下鞋搓搓手,纵身一跃两腿夹住树干,随着双脚一蹬,手轮换一松一抱向上攀移,飕飕几下就蹿到鸟窝底的一树枝交杈处。本想继续往上,为的是能瞧清窝内到底有几只雏鸟或孵蛋。只因枝条太柔承载不了自己的体重,遂直接举起手臂,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入窝内。孰料,当手一捏竟触到一团柔柔、湿湿的东西。心一慌手敏速缩回,脚打了个趔趄、蹭破了脚皮,疼得我龇牙咧嘴,还好没有摔下。
底下的玩伴问怎么了?我说出原因。一个“经验”丰富的玩友推测可能是刚孵出的雏鸟。虽然自己还是心有余悸,但想为了不让他们嗤笑,今天是非掏下不可。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我脱下身上的汗衫,右手弯紧抱搁在一树干上,踮起脚尖、左手拿着汗衫迅速覆上鸟窝上面,右手托住鸟巢。随之,把垂于鸟巢边缘的汗衫抓紧结于一起,左手拎着,双手紧抱树身、滑下。
不出玩友所料,打开一瞧,巢里有两只小鸟(羽冀尚未丰满),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在瑟瑟发抖的同时并发出叽叽喳喳的哀鸣,其中还包括自己摸到的那只湿漉漉的雏鸟。这次收获蛮丰,不仅有雏鸟竟还有六个鸟蛋。在分发战果时因我功劳最大,得来的猎物自然最多,鸟和蛋都有,而让自己眉开眼笑。
掏到的鸟窝,如果里面有嗷嗷待哺的幼鸟,也可以进行人工饲养。其中养的最成功的是一只喜鹊,喜鹊长大后象鸽子一样,可以自由放飞,口哨一响,它就从附近的树上飞回到你的身旁,向你讨食吃,不但慕煞身边的孩子,也令大人们啧啧称奇。。。
那时候不谙世事,不懂得爱护和保护自然界中生灵的性命,只要喜欢的就抓来玩,不去思想小鸟儿也是一条生命,甚至不顾它还孵化着窝里的鸟蛋。玩够了玩腻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不顾,甚至冻死了饿死了,现在想想,真的是做下了许多残酷残忍的罪孽。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劝君莫杀三春鱼,百千众生命一腹;
君若广行慈悲心,福寿锦长自康宁!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愿大家都能敬畏生命,爱护鸟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童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留恋的记忆,在泥土里跌打滚爬的乐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就像是梦,或隐或现,浮光掠影,让人回味,流连忘返,那时候没有任何忧虑,没有任何烦恼,尽管不像现在孩子们这样玩的时尚,但那毕竟是一个时代所经历过的欢乐。那些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的事,倒感到亲切而美好。光阴似天上飘移的云朵,倏尔即逝。恍然间几十年过去了!但,那充满了稚趣、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快乐童年,象糖、似蜜一样,永甜在心间,让我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