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算力”,新兴架构助力科技行业“换道超车”
发布时间:2025-09-17 14:14 浏览量:1
根据海外科技市场数据平台CB Insights发布的的信息,“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来自斯坦福的芯片公司SambaNova,5年估值飙升至50亿美元,一度成为全球最贵的独角兽;近期,位于加州山景城的芯片公司Groq最近又获6亿美元融资,估值翻倍至60亿美金。纵观海外AI芯片市场,有一个值得引发关注的现象是,初创或后发的AI芯片公司基本不会采用传统GPU架构,而是大多采取一种当下新兴架构——数据流架构技术。
目光回到我国,清微智能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具有近20年技术积累的科技企业,在全球领先完成数据流可重构芯片技术的工程化和量产落地。清微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博认为,芯片技术发展有一个“类摩尔定律”,即芯片架构20年一迭代。他表示,上世纪60-70年代是以CPU为主流,进入80年代,随着技术发展有了FPGA去解决通信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图形、游戏、电影等技术更加依赖计算机,他们的发展从FPGA向GPU架构转变,才有了如今的行业主流技术路径。
清微智能从成立一开始,就决定走一条自我创新的道路。王博认为,依靠传统技术路线,中国企业很难实现超车,在工艺、材料等受限的背景下,如何做好“高阶国产替代”是业内普遍面临的挑战。清微智能选择了“换道超车”的方式,类比汽车产业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行业赶超并引领的模式,不依赖先进存储和芯片制程的国产AI芯片,从原理上,不仅突破了传统GPU架构的瓶颈限制,性价比也较传统GPU显著提升。
行业内很多人把数据流芯片称为“新算力”、“新GPU”,国际半导体路线图(ITRS)称它为新一代芯片架构。2017年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大卫·帕特森在获奖感言中提到,计算机架构领域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清微智能首款“新算力”芯片“TX81”推出仅短短半年,即实现了在全国多地落地千卡智算中心,累计订单超过20000枚。但一条全新的路,要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可以想象,没有成熟方案可以借鉴,几乎每一行代码都要编写。
近年来,各级投资机构也越加清晰地看到了新算力的价值,大基金投资、国开基金纷纷入场投资。从市场风向来看,ChatGPT宣布转向数据流架构,DeepSeek3.1宣布支持包括清微智能在内的下一代国产芯片,都是算力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信号。
作为全球“新算力”浪潮的参与者,清微智能的先发优势和战略定力让它开了一个好头,但要实现新技术规模化落地,也离不开充足的研发时间、技术迭代、资本注入及政策扶持。回望过去十年,通过发展三电技术,我国汽车产业绕开传统油车行业壁垒,成功实现换道超车。AI下半场,数据流架构推动的“国产新算力”也需要行业和用户给予机遇和耐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