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人工智能 | 一线调研 探索科技金融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9-17 14:24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科技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支柱,科技型企业在激活新型工业化引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全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在此浪潮中,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崛起,尤其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近日,央广网携手中金财富,组成了由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谢超、中金财富上海区域管理负责人韩梦等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人工智能企业MiniMax稀宇极智、智元机器人实地调研,展现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趋势,深度探讨如何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MiniMax稀宇极智:大模型领域的创新探索

MiniMax稀宇极智于2022年初成立,是国内较早布局大模型技术的企业之一。其专注于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模态大模型研发,致力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截至目前,MiniMax的自研多模态模型及AI原生应用已为来自超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1.57亿名个人用户,以及来自超90个国家及地区的5万余名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提供服务。

在MiniMax办公地,调研团队率先体验了多模态大模型产品。谢超提及,AI对经济的影响关键在应用层,且大模型智能提升后,AI产业化、产业AI化等才会有明显突破,这是此次调研的重点观察方向。

调研团队在MiniMax办公室体验多模态大模型产品。(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MiniMax稀宇极智产品研发工程师周希元向调研团队展示了MiniMax在语音、视频和文本生成方面的技术能力。

周希元演示语音生成产品时,无论是中文的“今天天气可真不错”,还是英文的“Hello Everyone”,亦或是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该多模态大模型产品生成效果自然流畅、情绪饱满,且支持40多个语种。视频生成环节,周希元展示了MiniMax的海螺视频产品,并介绍:“这段提示词里镜头语言的指令很多,我们能实现复杂的物理运动,像跳跃起来的旋转动作也能很好呈现。”

文本生成方面,MiniMax推出可处理长程复杂任务的MiniMax Agent产品。周希元介绍:“以往AI只能一句话来一句话回,如今我们的产品能制作网页、小游戏,帮AI产品经理做产品原型,还能制作PPT。”

技术普惠、降低使用门槛是MiniMax的重要理念。周希元表示:“像是海螺02,我们新一代模型参数扩大三倍、数据量扩大四倍,但模型推理的效果成本依然保持全球领先。我们期望AI能普惠大众,让大家低门槛使用AI。”

现场,调研团队提出围绕“科技与美”主题生成敦煌博物馆网站的创意任务。韩梦分享了自己刚从敦煌旅行回来的感受:“被每个石窟里的经变画卷深深感染,那真是我们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交流间,AI智能体已依据指令制作网站,像专业产品经理一样先制定工作计划,与用户确认,若对模块有修改意见,可在智能体中直接互动提需求。MiniMax稀宇极智副总裁薛子钊表示:“若模拟一人开公司,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网站呈现,整个流程都能由智能体完成,实现一人即创业,极大促进创业和就业。”

调研团队在MiniMax访谈交流。(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随后的访谈环节,调研团队就AI技术发展趋势和影响深入交流。薛子钊围绕MiniMax的产品布局规划介绍称:“我们专注于语言模型、视觉模型和声音模型这三个模态的大模型应用和研发。我们看到几个重大机遇:一是通用智能体,类似钢铁侠Jarvis助手;二是多模态创意内容,让每个人能将想法转化为高质量创意内容;三是长期陪伴,如同电影《Her》中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针对大模型的技术发展路径,谢超提出“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如何平衡的问题。薛子钊回应:“目前大模型的发展更多是由模型的智能水平驱动,随着模型智能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一些新的场景应用就能自然而然实现。大模型驱动的产品增长多是非连续性的,每隔一个阶段就会跃升一阶。”

韩梦则就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当AI能完成近80%基础工作,年轻人该如何定位自身‘不可替代性’?”薛子钊认为,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核心在于人类能对复杂环境整体有感知、做判断,而不是在某一个单项能力上有“护城河”。他建议,每个人不要去跟AI比效率,而是用AI补“短板”、填“盲区”。同时,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品味愈发重要,借助更好工具可放大个人特点。谢超补充道:“个人要勇于突破原有舒适区,积极建立AI时代新舒适区。关键是将新技术进步与自身爱好结合,敢于培养新爱好。”

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之路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自创立以来,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平台和具身智能技术研发,致力于生产可用于商业、工业、家居等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调研第二站,调研团队成员前往智元机器人公司。途中,谢超结合行业观察指出:“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具备显著优势,一方面拥有大量顶尖人才,另一方面沉淀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还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供技术落地迭代,这些都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抵达企业后,调研团队实地了解了从灵巧手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等各类产品,其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工业制造与商业服务等领域。

调研团队在智元机器人展厅了解其产品。(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介绍了智元自研或合作研发的核心零部件,这些也是有效拉高产品上限的关键组成。“起初,一条腿成本可能超10万,价格昂贵,如今全部自研后,成本大幅降低,可靠性和供应能力也显著提升。”

王闯在向调研团队展示智元机器人的技术成果时,其灵巧手技术令人印象深刻。能够高度复现人类手势精细动作的灵巧手,这不仅体现了机器人在硬件仿生设计上的突破,更揭示了其背后强大的多模态感知与运动控制能力。

同时,精灵G1机器人的自主作业演示,展现了数据驱动和端到端模型如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通过“眼”“脑”“手”协同完成复杂任务。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使得机器人无需依赖大量预编程,而显示出环境适应性和任务泛化能力。

智元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呈现出清晰的渐进式路径。目前,其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如料箱转运、物流分拣)、商业服务(展厅讲解、文娱表演)以及科研教育等领域。

调研团队在智元机器人访谈交流。(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迈向大规模商用仍需克服挑战。王闯表示,硬件仍是重要的瓶颈之一,在关节性能、全身触觉等方面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同时,将大模型等先进AI能力植入机器人实体,也面临着算力需求与实时响应的平衡难题。

在智元机器人访谈环节,调研团队成员围绕具身智能技术难点和产业发展趋势深入讨论。针对机器人“类人化”运动的核心突破,王闯解释:“实现机器人‘类人化’运动并非(靠)单一技术突破,而是系统性协同成果。可将机器人视作生命体:机械结构、硬件和底层嵌入式系统是‘肉体’;全身运动控制技术如同‘稳定小脑’;建图定位、路径规划、感知避障等算法构成‘智能大脑’;多模态感知与大模型融合赋予其理解环境和泛化应对能力。”

围绕技术路线,谢超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是否也面临“通用平台”与“垂直场景专用”的选择?

王闯表示,智元基于未来趋势判断选择通用化路径:“具身智能发展不会局限于特定垂直场景。未来,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都需要机器人具备通用能力,以应对非结构化环境中的突发状况,即具备‘泛化性’。”他同时指出,两条路线并非完全割裂:“垂直场景专用路线能在特定场景将功能发挥到极致,效率和专业性突出,但场景需求变化大或拓展新场景时,可能受限。通用化路径前期研发投入大、难度高,一旦成功,普适性和扩展性极强。”

王闯认为:“通用平台是‘身体’,垂直功能是‘技能’,身体强健才能承载更多技能;技能丰富也需身体具备高泛化性支撑。”

在开放平台建设方面,王闯分享智元平衡技术保密与生态共建的经验:“需明确核心保密技术与可开放给生态伙伴的技术。关键算法、独特硬件设计等核心技术严格保密,而灵渠OS系统中的部分基础服务框架、标准化接口等非核心却能助力开发者快速上手的技术和工具,则予以开放。”

科技金融:赋能创新全生命周期

本次调研活动高度关注金融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支持。

针对工业场景对机器人“可靠性”的极高要求,王闯介绍了金融资本在技术验证阶段的支持:“国家大力倡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前沿创新创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意义重大。以上海为例,构建了完善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流程。积极推动股权投资要素资源集聚,高质量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快速通道,运用三大先导产业投资母基金、未来产业基金以及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为智元在技术验证阶段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谈及机器人成本问题,王闯表示智元通过多种方式让技术“接地气”:“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级产品,我们解决了300多项各类问题。目前,远征A2量产线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95%,商用部署规模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中位居首位。”他详细介绍了降低成本措施,即产品设计阶段秉持成本控制理念,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功能和复杂结构;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单个产品分摊的研发生产成本;积极推动供应链国产化,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对进口零部件依赖。

韩梦分享,中金财富依托母公司中金公司能力,在科创企业不同阶段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以链主视角开展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她还从财富管理角度分享道:“对普通人而言,投资科技不仅要看‘技术先进’,更要看‘场景落地性’。”

谢超指出:“原创性颠覆性强的科技创新,初期技术和商业路径不确定性大,资本市场需增强包容性、保持足够耐心。”

此外,薛子钊提到,大模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模型智能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这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与数据积累。从科技金融角度看,针对AI企业“重研发、长周期”的特点,需构建更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例如通过股权投资、专项基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跨越技术研发的低谷;可探索“技术估值+场景验证”的综合评估模式,更精准地识别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引导金融资源向真正能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领域倾斜。

图为“财富与美”第六季第3期《你好,人工智能》海报

本次央广网携手中金财富的调研活动,深入人工智能产业一线,展现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最新成果,探索科技金融赋能创新的路径与模式。

调研发现,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较完整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从算法创新到硬件突破,中国企业正加速创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尤其在应用场景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人才储备充足等方面,我国AI产业发展独具优势。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正式印发,国家层面进一步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能,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撑。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在支持科技创新中作用关键。从早期风险投资,到成长期产业基金,再到成熟期资本市场支持,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其深度融合也必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