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谈“流行语浪潮”:开放中坚守汉语的雅正和人的灵性
发布时间:2025-09-23 11:52 浏览量:1
茁壮君说过去几年,无论是大火的拼音缩语“yyds”“xswl ”,还是内卷”“淦”“绝绝子”“EMO了”“一整个无语住了”……层出不穷的流行语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生活处境与精神共鸣,也成为大众情绪波澜的一个个出口。
影像时代,要适应也须坚守而除了网络流行语,汉语教学还面临着步入数字虚拟时代后,影像化日益强势的严峻挑战。不可逆地,青少年的阅读范式正朝着可视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方向延伸。以图形、图片、动画与视频为基本形态的视觉文本也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的学习需求。“整体来说,我的判断不太乐观,可能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文字的掌握和阅读能力会逐渐衰弱,但大环境不佳之下,个体差别也很大”,于晓冰主张坚守。读图时代下,要如何兼顾孩子语言思维的深度培养?他强调,从更早期就开始强化文字阅读的习惯。“个人观察,如果孩子到了初中还没有养成纯文本的阅读习惯,那之后会难上加难,非常痛苦。”而在广泛阅读之后,针对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总体下降的现状,于晓冰推荐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成为助力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读刊物。“其所涉及的关于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字音、字形、字义,词义到病句、修辞,一般文学文化常识等等。这些问题,也常会成为中高考语文命题者参考的重要资料。”余党绪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然而换个视角,他也看到,在这个时代需要人们具备读图、读符号的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要求已相应转变,以图表、图画、文字等形式为主要知识载体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开始出现,对学生作出了全新要求。“这也是全球语言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碎片也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材料。要尊重每一代自有要适应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他一样认同,文字保留着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实质。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文字依然拥有最重要的位置。谈及汉语之美,余党绪心中排名前三的典范是《论语》、《红楼梦》及鲁迅的著作。他说,《论语》简洁古朴,是兼具汉语韵律美和思想美的文言经典;《红楼梦》则是汉语运用的高标,用词凝练,一句话包含无穷的信息,真是天才之作;而鲁迅的笔下则少有地展现出汉语理性与冷峻的力量,“读鲁迅能提升民族的思维品质”。此外,也绕不开古典诗词,“如果心里能够记上一两百首,那汉语的语感基本有底了”。教学中,他还注意到家庭环境是孩子语言发育相当重要的摇篮。他特别提醒,除了关注孩子,建议家庭成员对平日里自身的口语表达和阅读写作有所要求,为孩子打造一个优雅的语言小环境。余党绪指出,语言发展有两种推动力:一种奔着“出圈”,一种则要维护“高雅正统、最富魅力的核心”。因此,更广泛的层面上,他支持在社会主流媒体和政府公文的信息传播中、在语文教材教学上,坚持使用规范、雅正的汉语。而骆冬青则更鼓励社会及主流媒体勇于改变语言文字惯习。“不仅需要适应变化的媒介环境,更需要以自身的创造,改变陈陈相因的话语方式,扭转某些话语八股,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中国话语的新创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