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发“五育”花
发布时间:2025-09-24 11:17 浏览量:2
“字是门楼书是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自儿童入学起,“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便成为教师的谆谆教导,“字如其人”也曾作为评价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键盘输入逐渐取代纸笔书写,不少中小学生对于汉字结构、笔顺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日渐薄弱,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书写能力不足、书写意愿不强,对其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三至六年级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等要求。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反映,现有课时已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再增设书法课更是压力巨大。部分学校也提出,长期开设书法课不仅需要配备专业师资,课时也需要从地方与校本课程中协调,容易导致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等问题。
2024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不仅重申“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提高规范书写水平”,而且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传承、审美素养、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举措,提示各地各校应重新审视书写教育的重要性——不应该将其简单视作写字训练,而要站在五育融合的高度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充分发挥书写教育在养德、启智、健体、育美、促劳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推动规范汉字书写从“正姿正身”迈向“立魂立人”。
如何以书写为切入点做实育人文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认为,应该以书写教育涵养学生的“五力”,从而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间。
在涵养文化自信力过程中立德树人。汉字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书法艺术发源地的历史,认识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与发展过程,体会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联,感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学书先学做人”“书品人品并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在涵养书写观察力过程中启智增慧。中小学校可以为书写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与师资保障,通过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端正书写态度,还应培养其书写观察力,提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倡导“提笔即练字”,将观察力训练贯穿书写全过程,激活思维,益智启慧,使学生成为主动求知、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智慧型学习者。
在涵养持久专注力过程中健体强心。练字如练气。书法讲究心静气和、节奏贯通,写字时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抬腕、力送笔尖,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调节气血。因此,练习书法同样具备健体强身的功能。中小学应坚持全员、全科、全程渗透书写教育,加强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对日常作业提出明确书写要求,引导学生静心书写、乐于书写,养成持久专注力,体验身心俱静、收放自如的情绪状态。
在涵养常态审美力过程中育美怡情。书写教育是提升学校美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应在板书、作业批改与日常书写中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书写的榜样。尤其应加强传统板书的设计与运用,增强其美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学校应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纳入美育体系,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师生书法作品展、优秀作业与整洁试卷展览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与名胜古迹,积极利用网络书法教育资源,通过多维立体的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
在提高社会实践力过程中促劳赋能。汉字书写是一种优雅的劳动。中小学书法教师应担任劳动教育的“导师”,引导学生整理书写环境、清洗与保养书写工具,定期布置书写作品展廊,培养其勤于动手的劳动意识。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运用书法技能,主动参与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的“啄木鸟行动”、进社区书写春联、赠送字画等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乐趣,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规范汉字书写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国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书写教育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间,必将推动规范汉字书写与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彰显新时代书写教育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9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