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沟沟”到“金窝窝”的蜕变 青海数智化建设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09-28 10:44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王兴亮)一条条昔日里贫困落后的“山沟沟”,在科技增智、文化赋能、农业助力的加持下,变成如今休闲旅游的“香饽饽”、农户增收的“金窝窝”。近日,央广财经记者跟随“移起向青,智绘高原”青海数智化主题探访活动来到青海,通过实地探访,了解青海移动在偏远地区的电信普遍服务,深度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文旅经济、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底座。
科技增智:赋能高原安全防线
通过科技增智手段,青海移动在高原地区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线,涵盖电信反诈、低空安全管控、基层治理及应急响应等领域,其赋能成效显著且具有创新性。
2025年8月27日,“高原低空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在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揭牌成立。据介绍,该实验室由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牵头,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旨在攻克高原地区特殊环境下的低空安全保障难题,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高原地区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电信诈骗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对公众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国家为了打击这类犯罪活动,投入了规模庞大的人力与物力。科技为反诈提供了诸多新思路,多地公安部门联合科技企业构建智能反诈系统。
2024年1月,西宁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与中国移动青海省公司西宁分公司等合作,成立了西宁反诈科技联盟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更好地做好电信反诈工作。据工作人员介绍,青海移动深度参与技术防控与大数据分析、涉诈信息快速处置与封堵、线索研判与协同打击、预警劝阻与精准防范、前沿技术研究与能力共建。
警企合作,深度融合,不仅塑造了打击电信诈骗的“智慧大脑”和“作战指挥部”,更是通过技术创新孵化出了守护群众“钱袋子”的“金钟罩”。截至目前,西宁反诈科技联盟联合实验室向西宁市反诈中心及各反诈局推送线索函共计70余条,为构建 “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 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升级:为文旅、工业按下“加速键”
通过5G、AI、大数据、元宇宙等前沿技术,青海移动还深度赋能文旅、工业产业升级,在文化传承、场景创新、管理效能提升及消费体验优化等方面按下“加速键”。
西宁下南关民族小吃街是一条位于西宁市东区的百年老街,这里以聚集各类回族风味小吃闻名,有许多传承多代的非遗美食。良好的信号覆盖成为这条街商业活力的“数字命脉”,赋予带有历史记忆的扁担酿皮和吉成馓子现代化生命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无线主管赵建勋介绍,下南关街目前布局5G站点14个,4G站点10个,站点8月日均流量同比增长35%。此外,西宁移动规划再增设3处5G-A基站,以实现对整条美食街的5G-A网络全面覆盖。
“后续,我们将对美食街这一文旅场景进行长期规划,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本地特色美食传播到世界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下南关街这一优质文旅场景,为西宁增添独特魅力与新特色。”赵建勋说。
郭麻日村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郭麻日古堡则是同仁地区年代最早、国内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堡之一,被誉为中国两千年屯垦戍边史活化石。
2022年,黄南移动启动古堡宽带覆盖专项工作,2024年5月22日完成88个宽带端口新建,实现古堡147户居民、5家民俗网络全覆盖,带宽达标率100%,且未对“一砖一瓦”造成损伤。截至到2025年8月底,新发展宽带用户数26户,端口使用率81.25%。
如今,宽带覆盖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作为热贡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元代的郭麻日木雕产业借直播带货,将非遗文化推向世界。同时,宽带覆盖也让当地居民从“网络旁观者”变“数字主角”,通过“数字网”连接世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数智化技术还成为了赋能当地产业发展的杀手锏。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湖北宜化集团在青海注册的第一家大型化工企业,是青海省重点招商引资企业。2023年,青海宜化不仅被评为青海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还获批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同年新建的5G专网项目更是成为省内首个标杆案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目前,青海宜化后期办公楼新建工作正在持续推进,5G专网项目也在持续扩建中。
据介绍,5G专网项目的落地,不仅进一步深化了青海宜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高速率、低延时的网络支撑企业生产、管理等各环节高效运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推动氯碱化工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也为青海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助力:打造平安数字乡村
以数智技术为引擎,通过打造平安数字乡村,青海移动在乡村治理、安防防控、产业升级、便民服务等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构建了“技术+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寺沟养殖区位于大通长宁中咀山和寺沟村的中间一个山沟弯道之中。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养殖区信号无法全面覆盖,养殖户需要经常到村口有信号的地方,望眼欲穿的等着运送草料的车辆。
为满足寺沟养殖区养殖户通信需要,西宁移动决定在这里建设通信基站。西宁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寺沟养殖区建一个通信基站,仅硬件设施就需要80余万元,之后每年还需5万余元的维护费,但不能让网络信号成为群众小康路上的绊脚石。
“网络速度快、延时低,网络直播一点都不卡顿。”养殖户说,通信基站建成后,养殖户再不需要提前到村口等待运送草料的车辆,还可以通过快手、手机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牛羊。
走进同仁市隆务镇吾屯村,村口的智能音柱里播报着未来一周全市的天气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将天气信息和灾害预警传递到全村和田间地头。据介绍,黄南移动针对吾屯村总共布放15个监控,其中4个人脸识别、1个球机、10个普通监控、4个音柱。
自数字乡村项目实施以后,吾屯村的村民们不仅可以实时收听民情信息,还能通过监控系统查看村内情况、与村民进行远程沟通。有了数字科技的加入,让村里的生活更加方便、安全、智能,现在家家都有5G网络,电视也能联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宽了。
目前,黄南移动已完成72个行政村数字乡村监控覆盖,无线业务规模和质量保持领先,有线宽带实现县城区域与乡镇99%、农村75%接入覆盖。
湟源县东峡乡位于湟源峡内,素有“海藏咽喉”之称。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单位,选取了10个村,面积12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数字乡镇综合治理示范点。西宁移动紧密结合东峡乡实际状况,充分发挥运技术与资源优势,与东峡乡携手共建数字乡村示范点的基础平台,建设“云上东峡”数字乡村旅游综合平台,推进富民产业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
数字乡村的引入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基层综合治理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基层预防风险、化解矛盾,打击罪犯、保障居民安全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完善健全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实现了公共区域视频图像的联网和共享,打造出一个个平安乡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 上一篇:镶牙后如何保持牙齿的清洁呢?
- 下一篇: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