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家,未来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5-09-29 19:34  浏览量:1

“白玉兰荣誉奖”奖牌挂上胸前,亿滋国际大中华区总裁范睿思的思绪回到15年前。彼时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来中国发展事业。经过奋斗,他终于在上海扎根。胸前玉兰花开,正是圆梦之时。

今天(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表彰“上海市白玉兰友谊奖”。2人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28人获颁“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白玉兰友谊奖”旨在表彰和感谢杰出外籍人士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作出的积极贡献。

自1989年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市花白玉兰为名,相继设立了“白玉兰纪念奖”和“白玉兰荣誉奖”,1997年把授予外籍人士“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纳入对外表彰工作,形成了以白玉兰为名的本市唯一以外籍人士为表彰对象的常设性系列综合奖项。截至目前,已有1907名外籍人士获白玉兰系列奖项,51人获颁“荣誉市民”,390人获“白玉兰荣誉奖”。现场,获奖者感慨:“很骄傲很自豪,上海是我的家,我们的未来在中国。”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荣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的特雷通集团创始人兼CEO李曦萌,是位来自丹麦的“上海女婿”。他于1987年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学汉语,成为复旦第一批留学生。那段时间,他全方位地感受中国文化,组建了一支名叫“棕榈树”的乐队。“短短一年里,我被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情所折服,决心会再回来。”

六年后,他重返上海,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并于1995年成立了特雷通,把丹麦具有幸福感的家具带到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商和零售商之一。在上海的30多年时间里,他深刻感受到这里的发展。在他看来,上海以改革一直引领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也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正处于快车道上!”

获颁“上海市白玉兰友谊奖”的泰佩思琦亚太区总裁杨葆焱也有相似的情结,他在上海20余年,早已入乡随俗,“我很喜欢上海菜,冷面、小笼包,我还在学习做外婆红烧肉。”

“我到上海整十年了。”法吉泰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南说,上海的包容性让他迅速适应并扎根发展。“上海城市治理很棒,公共设施也很完善,非常适合外国人居住。”

“我们的未来在中国”

荣誉是奋斗的开始,这些外籍人士希望能为上海、为中国的未来出一份力。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李曦萌,成为城市“洋啄木鸟”,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作为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的他,推动越来越多丹麦企业走进中国市场,让外国企业及企业家适应与理解中国。

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勉励中国丹麦商会及会员企业为增进中丹、中欧友好和深化互利合作作出新贡献。李曦萌表示,他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尽我所能,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西相互了解和友好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康思大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来到上海后,他不仅在同济教学,还走进社区为孩子们上人工智能设计课程,通过写代码、拼图、游戏等,提升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我将开设更多课程,带领孩子们掌握人工智能技术。”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古睿智专攻氢能源技术,他希望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方面提供更多“金点子”。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创新事业部部长菅匡彦在上海工作与生活了六年,“我想在金融科技、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推动中国与日本交流合作。”上海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安南与上海的“领头”造船厂合作日趋密切,他的梦想是让航运业蓬勃前行。“上海的发展影响中国的未来,我们外籍人士也能积极参与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