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法庭升维与治理进阶的双重变奏

发布时间:2025-10-09 11:10  浏览量:2

理念和功能之变,催生机制与效能之变,星罗棋布扎根吉林大地的人民法庭历经六年转型跃迁,为基层善治深植法治根脉——

一场法庭升维与治理进阶的双重变奏

金秋时节,正值水稻灌浆结实后的成熟期,永吉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里平畴沃壤、畦畎相望,秋日的阳光给稻穗镀上一层迷人的金黄,随风摇曳的稻谷涌动着丰饶与希望。

晌午刚过,随着最后一份支付令成功送达并签下缴费协议,星星哨水库灌区管理中心管水员王晓走出村民赵伟才家,眼前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似乎顷刻间熨平了困扰他多年的艰难。

“这些年跑断腿催收水费,磨破嘴皮没少碰钉子,现在供水纠纷少了不说,法院的支付令真是顶用!”望着同行的法官刘洋与调解员姜波,王晓眼底满是感佩。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法院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协调联动,推动审判重心下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作出明确部署。

基层,常是冲突和纠纷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与疏导矛盾的“茬口”,人民法庭更贴近人民群众、更接近纠纷源头。

做实基层、做强基础是近年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以贯之倾力践行、惟实励新一抓到底的重点任务。优化法庭布局、标准化建设、职能效能提升“三大工程”接续实施,“一庭一品”特色品牌创建遍地开花,最小治理单元打造因地制宜……

从坐堂办案到主动下沉,从末端治理到前端防治,从单打独斗到社会协同,六年的时间跨度里,吉林法院的206家人民法庭立足“三个服务”,诠释了怎样的变与不变?

迭代,内驱自治的“原创版”规则守护者

《永吉县志》记载:“康熙巡幸吉林,食用地产稻米不粘,遂移植禁中,后为朝廷贡品。”“万昌贡米”由此而来。

万昌镇,这个因稻而兴、因米而富的东北小镇近七成的耕地面积种植水稻。星星哨水库以其庞大的灌溉系统,成为万昌大米核心产区以及周边数万公顷水田的唯一水源地,其水质纯净无污染、温度适宜、富含矿物质等特点,是成就万昌大米“米中白金”美誉的灵魂所在。

星星哨水库灌区管理中心管理着水库的灌溉水资源,覆盖33个自然村4000余农户。然而,3年前收费管理制度改革后,冲突也在不经意间悄然酝酿。

2022年7月18日清晨,永吉县人民法院岔路河人民法庭的大门刚拉开,万昌镇新立村的张宝田等几位村民就闯了进来,“法官在不?我们想查查有没有告我们的案子。”

庭长王志刚赶忙迎上去询问情况,“昨天跟星星哨灌区的管水员吵吵起来了,警察都来了,往年都是卖了粮再交水费钱,今年说改就改,还说要起诉我们……”大家抢着说道。

“立案室也接到过几个相似的咨询电话”,王志刚顿觉可能引发涉众纠纷,且关系重大,于是立即组织人员下乡了解情况。

几天后,王志刚在法庭与万昌镇党委政府的“庭委联建”工作会上,递交了一份《关于水稻产业供用水纠纷预警的报告》,镇党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委派工作人员并协调各村委会与法庭联合调研开展化解工作。

“分组到矛盾突出的村一户一户走访。”一周时间,王志刚等3名法官带队跑遍6个村,走访50余户,当场调解24件,也基本摸清了矛盾的症结。

“收费标准执行不统一”“灌溉调度管理不科学”“政策宣传不到位”三类核心问题被梳理出来后,法庭提出“定标准、优调度、强宣传”的解决思路,对陆续立案受理的279件案件,利用巡回审判、庭审夜班车、即审即调、审判﹢普法等方式,使278件通过调解撤诉结案。

转年春耕期间,法庭指导灌区管理中心制定出台灌区用水收费标准公示单、用水调度时间表、管水员管理办法等7份制度性文件,并联合灌区送法到田间地头。

这一年,“庭委联建”抓隐患排查、“庭村同建”推记录公示、“星火普建”培养村调解员,一套“组合拳”竟将矛盾大量消弭于萌芽。同时,法庭又探索“庭企共建”,按产业链节点全流程参与法律风险防控,与行业协会共创“无讼粮仓”品牌。至此,加上法庭原有的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法庭自建”,岔路河法庭逐步总结提炼了“五建一体”工作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炬火”党建品牌。

2024年,灌区供水纠纷立案15件,较2022年下降94.98%,且全部通过调解撤诉结案;2025年以来,仅有的8起纠纷通过支付令的方式圆满化解。

“现在农户自觉留发票、灌区主动强服务、村里自主解纠纷,外部治理真的变成了内驱自治。”被发展为“星火”调解员的老党员张大爷忍不住赞叹,法庭角色也从解纷主力转为规则守护者。

啄木鸟矛排小分队、苔花工程、金达莱工作室……至2023年底,全省法庭已创新打造了32个特色鲜明的治理品牌。

而发展的机遇,正是源自问题。

“各地法庭建设发展不平衡、前端治理效果不明显等新问题在优化布局后逐渐凸显,省高院党组在2022年初接续部署开展人民法庭标准化建设活动,借着这股‘春风’,各地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法庭﹢N’工作机制,持续打造特色法庭品牌。”吉林高院民一庭庭长张辉介绍道。

两年后,全省法庭达标率从27.5%提升至96.6%,收案数量整体下降7.51%。

传承,未病先治的“知音款”司法管家

改变,肇始于六年前。

基层治理的“末梢根系”越繁盛发达,新时代“枫桥经验”所倡导的“五治融合”基础越扎实。

在“一庭一品”的摸索创建中,每个法庭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

“基层法庭的分量,藏在‘多为群众做一点’后老乡塞给我的金玉米里”,深耕在乡村法庭11年的80后女法官王鹤创建了“金玉米调解工作室”,用“1﹢1﹢N”模式凝聚起法官与调解员和乡贤的力量,并自创了多听、多走、多想、多靠、多总结的“五多解纷法”,近4年来法庭诉讼案件量连续下降超百件。

“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懂得群众所思所想,才能找到冲突的‘根儿’,说透百姓的‘理儿’。”“接地气”是王鹤工作中最得力的法宝,而这一宝贵经验正是她所在的梨树县人民法院郭家店人民法庭多年来薪火相传的工作传统,“我从老庭长手中接下的,不只是办案技巧,更是老一辈法官对百姓那份掏心窝子的真心。”

生于斯,长于斯,扎根于斯,难以割舍的正是这一方水土、一方人情。

如今,“有矛盾先找‘金玉米’,不用打官司也能解决!”是乡亲们对法庭最深情的告白。王鹤也在与时俱进中把法庭搬到了“云端”,短视频平台上“地头普法”成了爆款,一不留神她成了“网红”法官。

“王法官,我经常看你的普法视频,最近我遇到个麻烦……”不久前,网上的一则留言引起了王鹤的注意。

原来,留言的当事人小田因居间买卖了一头据称妊娠的母牛,陷入了与买卖双方各执一词的僵持局面。看到留言后王鹤电话联系了小田,指导三方同时到场,并邀请专业兽医验牛,验后确认母牛因先天不足根本无法妊娠,事实面前三方和解,一方将牛退还,另一方返还购牛款4.2万元。

“现在我有更多时间走出去,辖区百姓很多都认识我、信任我,但管辖范围调整前,我们案件量很大,根本无暇他顾,前端治理自然做不好。”

王鹤所指的正是2020年的那场法庭布局大调整。

“经过近一年的全省大调研,针对彼时法庭设置数量偏少、服务半径过大、群众诉讼不便等问题,省高院出台意见,将法庭数量增加一倍,重新优化布局,特别是将66个搬回院机关办公的法庭全部限期迁回辖区,受到了基层的欢迎和好评。”张辉说。

自此,吉林达到平均每3个乡镇1个法庭,实现了覆盖基层群众的“半小时诉讼服务圈”,巡山法庭、边境法庭、背包法庭的“铁脚板”反复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黑土……

鼎新,多元共治的“乡梓型”行家里手

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中游的集安市,作为中国人参之乡、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素有“国参故里”的美誉。

2020年,集安市清河镇建成投入运营的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交易集散中心。距此仅500米的清河人民法庭在加挂人参产业法庭牌子的同时,也在市场内设立了巡回审判点。

“全市人参产业纠纷案件由法庭集中管辖,我们打造诉前化解快速通道,制定全产业链合同样本,建立参企司法服务档案,设立法治服务热线,联合多部门推动行业治理……”清河法庭庭长周加历如数家珍。

在清河法庭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今年3月在澳洋市场揭牌成立了全省首个聚焦单一产业的政法联合体——集安市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

“中心实行‘1+4+N’工作模式,由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四部门联合入驻,并不断拓展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等多部门联动,为人参产业提供全链条、全流程、一站式的法治服务。”兼任中心主任的周加历继续说道。

6月16日是澳洋市场“赶参集”的日子,外省参商老张因丢了一袋参向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报警求助。中心接案后,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调查,通过监控视频查明是电商主播小王误拿并弄丢了人参,依托“公安﹢法庭﹢司法所”三方联动的强大优势,2日内便排除盗窃嫌疑,并通过联合调解化解了民事纠纷。

“法庭和中心都将依托市镇两级综治中心平台,重点完善与各乡镇综治中心的对接联动,为全市参农、参商、参企提供就地法治服务。”进一步提升辐射能级是周加历的下步工作重心。

需求决定供给。随着社会治理需求的新变化,法庭职能效能提升工程接棒发力。

立足辖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吉林各地法院先后设立了6个生态旅游法庭,打造了多个服务冰雪产业法庭,聚焦乡村特色产业的“蓝莓法庭”“糯玉米法庭”“黄烟叶法庭”等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法官队伍正以实干担当,竭力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省超三分之一的人民法庭打造了特色法庭或治理品牌,同时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村屯”983个,人民法庭辖区“无讼”覆盖率达11.5%。

当秋意渐浓,微风乍起,阳光碎落一地的金黄,与漫山遍野黄澄澄的稻穗、金灿灿的玉米交相辉映,“枫”和景明的田间沃野,收获的正是千条万条法治根脉细细织就的山河锦绣。

让更多更优司法资源沉到基层

——访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家新

人民法庭是建构基层司法的重要基石,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吉林法院在推动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做了哪些探索?近日,人民法院报记者专访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家新。

记者:吉林高院近年来将人民法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并列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先后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

徐家新:过去六年,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历经了优化布局、达标创建、整体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的跨越式转变。2020年我们采取“增、调、迁、撤”四种路径优化布局,全省实际运行法庭从97家增至206家,建立了428个巡回审判点,形成了设置合理、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人民法庭布局新体系;2022年我们以两个功能完备、基层群众满意等“四个标准”为导向,大力推动法庭标准化建设,全省法庭达标率从27.5%提升至96.6%;2024年起我们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示范引领,大力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法庭工作整体提升、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记者: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人员数量较2019年同比增长94.8%,是否说明吉林在人才保障方面向基层作出较大倾斜?

徐家新:没错,吉林法院始终坚持优秀人才向基层聚集、优秀干部从基层成长的导向,明确规定每个人民法庭法官数量不少于2人,推动人员编制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建立人员随缺随补动态调整和轮岗交流机制、新入额法官和法院优秀年轻干部下派人民法庭锻炼机制,落实法庭工作人员在入额遴选、晋职晋级、领导干部选任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机制。我们通过建立“法庭﹢”协同育人模式,搭建“沉浸式”实践锻炼平台,让年轻法官在实践中掌握情理法融合技巧,增强纠纷源头化解、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我们还将待遇倾斜制度化,建立“双通道”晋升保障机制,把法庭工作经历作为中层领导干部选拔的“硬指标”,规定基层法院领导干部中法庭工作经历者不低于30%。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作出协同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部署,人民法庭如何积极作为?

徐家新:早在2019年,吉林高院党组就强调发挥司法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推动基层法院诉服中心入驻县级综治中心。随着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全省人民法庭目前超九成已与辖区乡镇综治中心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法官轮值、设立巡回审判工作室、云端对接、业务共训等方式保证法官及时对接辖区乡镇综治中心,通过“点对点”指导、巡回审判、视频指导等方式增强就地预防化解纠纷合力。下一步,人民法庭将依托乡镇综治中心,继续深化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机制,持续开展“无讼村屯”“无讼社区”创建,加强法庭标准化建设和“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推动更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王洁瑜

编辑:杨鸿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请输入图片描述(没有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