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植物园移栽481棵大油松,死了近一半,专家花7年查出原因
发布时间:2025-10-24 12:06 浏览量:4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01年3月,北京植物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481 株大油松树。
工作人员想要将这481棵大油松树移栽进入植物园,方便丰富植物园植物种类、提升景观效果。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移栽之后没多久,近一半的大油松就开始枯萎死亡,令人痛心。
为了能搞明白这些大油松为什么没能活下来,专家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
然而,弄清楚原因的过程却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顺利,这一研究就是7年的时间。
«—【·大油松为何集体死亡?·】—»
大油松是一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且具有重要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树种。
它的树干高大挺拔,通常能达到25米左右,胸径可达1米,树皮呈灰褐色,鳞片状开裂,给人一种沧桑而古朴的感觉。
一般来说,大油松比较喜欢晒太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算是比较好栽种成活的。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在北京也是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
眼看着移栽的树木死了将近一半,为了查明原因,北京植物园迅速联手北京林业大学,组建了专业的研究团队,开始研究大油松死亡的原因。
研究团队首先将目光聚焦在可能导致油松死亡的病虫害方面。
经过一番初步排查,一种名为松黑木吉丁虫的昆虫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松黑木吉丁虫,隶属于鞘翅目吉丁虫科,其成虫体型中等,体长约 10-20 毫米,身体呈黑色,具有金属光泽,头部较小,触角为锯齿状。
这种虫子危害树木的“本事”比较强,特别是幼虫就喜欢啃一些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而且这种虫子在我国很多个地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松属植物。
于是,“松黑木吉丁虫首次在北京地区的油松上成灾的条件、机理及防治” 课题迅速立项。
然而,研究工作一开始便遭遇了重重困难----当研究人员准备深入研究松黑木吉丁虫时,虫子却像是故意捉迷藏一般,没了踪影。
在移栽的油松林中,连做试验的标本都很难寻觅,这使得研究工作陷入了僵局。
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并未放弃,持续在周边区域进行调查。
终于,他们在附近发现了160多棵受灾严重的油松。
为了找到松黑木吉丁虫的线索,专家们几次前往油松的原产地,希望能从其原生环境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终于得出了结论:在一般的年份,松黑木吉丁虫就喜欢在树木比较枯弱的枝条上生活,因为它的活动范围较小且危害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很难被发现。
而此次北京植物园移栽油松出现大量死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首先移栽的时候油松失去了大量的水分,造成树势衰弱,抵抗力也出现了下降。
当树体失水,其内部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树体温度升高。
这种变化对于松黑木吉丁虫来说,却成了一种“诱惑”,成为吸引此虫上树危害的诱因。
随着油松失水进一步加剧,树的含水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树木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也相应减少。
而此时,松黑木吉丁虫却因树木营养条件的改变而得到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这成为了虫灾成灾爆发的主因。
同时,衰弱树的体温升高以及日温差增大,使得松黑木吉丁虫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它们开始大量繁殖并转移到移栽油松的主干上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从而导致树木的大量死亡。
原北京植物园主任张佐双还能记得当年这些树被运过来时候的情况。
如今想起来的时候他还是十分生气,因为移来的油松根部竟然全收拾假坨,里面包的竟是石头!
当时,他只想到油松的根部严重受伤,可能会影响这些树后续的成活率,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失误,竟使得松黑木吉丁虫盯上了它们。
由于水分丧失,树的体温显著增高,抗虫性减弱,进而促进了松黑木吉丁虫的加速发育,使其转移到移栽油松的主干上产生危害,最终导致树木的大量死亡。
既然查明了原因,那么如何防治松黑木吉丁虫对油松的危害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针对松黑木吉丁虫的防治,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措施。
«—【·如何防治害虫?·】—»
在物理防治方面,可以将趋光性放在利用的首位,比如 在晚上的时候用灯进行诱捕灭杀,从而降低其繁殖和危害的几率。
同时,对于已经遭受虫害的树木,及时清理并烧毁枯枝、弱枝以及死树,以消灭其中潜藏的幼虫和蛹,防止虫害进一步扩散。
在成虫羽化初期,可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环境友好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树干和树冠,阻止成虫产卵。
对于幼虫危害严重的树木,可以采用树干注射药剂的方式,将具有内吸性的杀虫剂注入树干内部,使药剂在树体内传导,毒杀幼虫。
生物防治同样不容忽视。保护和利用松黑木吉丁虫的天敌,如啄木鸟、寄生蜂等,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啄木鸟以吉丁虫幼虫为食,在树林中适当设置人工鸟巢,吸引啄木鸟栖息,能够有效减少吉丁虫的危害。
此外,研究人员也对如何进行大树移栽提出了一定的合理建议。
大树移栽,一定要尽量减少水分的丧失。
在移栽时间的选择上,尽量在雨季移栽,此时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树木移栽后尽快恢复生机。
同时,要尽可能减少起树、运输和假植的时间,避免树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导致水分过度流失。
移栽后,要及时给树灌水,保证根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也可以对树冠、树干进行喷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树体温度。
在移植时,掩埋深度不能超过树原来所处的地面高度,以免影响树木根系的呼吸和生长。
回顾2001年北京植物园移栽大油松这一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树木移栽失败案例,更是一次深刻的生态教训。
它提醒着我们,在进行任何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时,都必须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
广东林业局《科学家历时七年揭开移栽油松大量致死之谜》2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