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臣》一人唱尽五派叹五更,老戏迷:这才是传承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5-10-24 22:42 浏览量:6
刷到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演出《陆雅臣卖娘子》的片段,20多岁的李秉儒一句“窗棂外,谯楼打罢一更响”起腔,随即在10分钟内接连切换五种沪剧流派唱腔,当最后一声王派“白茫茫”落音,台下掌声雷动,评论区满是“听傻了”“沪剧有救了”的惊叹。这场全青年阵容的经典复排,让沉睡的沪剧流派艺术在新生代身上苏醒,更让老戏迷看到:黄金时代的余韵,从未走远。
一、一句“叹五更”封神:00后扛起五派传承大旗
《陆雅臣卖娘子》里的“叹五更”唱段,是沪剧界公认的“试金石”。这出源自清代青浦实事的经典剧目,讲述富家子陆雅臣嗜赌卖妻后悔悟的故事,而“叹五更”正是陆雅臣深夜独坐、悔恨交加时的核心唱段,原由王盘声先生以15分钟的王派唱腔演绎,成为传世经典。
1996年,舒悦将其改编为融合春(赵春芳)、文(筱文滨)、邵(邵滨孙)、解(解洪元)、王(王盘声)五大流派的版本,需五位演员接力完成,一时轰动申城 。如今,95后演员李秉儒却以一人之力扛起全场:一更用赵春芳派“小桥流水”般的婉转唱腔,唱尽赌输后的迷茫;二更切换筱文滨派的醇厚古朴,回溯富家子弟的过往;三更以邵滨孙派的高亢激昂,宣泄内心的悔恨;四更用解洪元派“太极球”般余韵绕梁的腔调,诉说对妻子的愧疚;五更终落王盘声派的飘逸潇洒,将浪子的痛悔推向极致。
台下老戏迷听得热泪盈眶:“赵派的华丽、邵派的刚劲、王派的灵动,全在这嗓子里了!当年五位宗师同台的盛况,竟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见着了。”更令人动容的是,同场演出中,2002年出生的万子涛创下最年轻陆雅臣饰演纪录,丁派、杨派传人分饰的罗秀珍各有韵味,整个舞台成了沪剧流派的“活态博物馆” 。
二、十年磨一“腔”:年轻人的较真藏着传承密码
“一人五派”的惊艳背后,是新生代演员对艺术的极致较真。李秉儒刚接到任务时,光是区分五派特色就花了三个月——他把赵春芳《珍珠塔》、筱文滨《庵堂相会》的老录音存在手机里,走路、吃饭都在循环听,笔记本上记满了批注:“赵派转腔要柔,像绕着桥洞走;邵派咬字要硬,带出愤懑气”。
为了精准拿捏解洪元派“人不离腔,腔不离人”的精髓,他特意登门拜访解派传人,对着前辈示范的手势、气息反复模仿,常常一个腔口练到嗓子沙哑。剧中“牌名赋”“鸟名赋”等经典唱词晦涩难记,他就结合剧情编口诀,把“啄木鸟啄树”对应陆雅臣败家的悔恨,将“蜻蜓落网”比作走投无路的绝境,既记住了词,更吃透了人物心境。
这份较真贯穿整个剧组。复排导演舒悦作为王盘声嫡传徒孙,要求演员们“先懂人,再唱戏”:为贴近陆雅臣的落魄状态,演员们特意去体验旧上海市井生活;饰演罗母的小筱派传人陈余轩,反复琢磨石筱英前辈的念白技巧,连皱眉的幅度都精准复刻。正如李秉儒所说:“不是简单学腔调,是要让五大宗师的‘魂’,通过陆雅臣这个角色活过来。”
三、流派不死:经典改编让沪剧“潮”起来
《陆雅臣卖娘子》的火爆,打破了“沪剧老了”的偏见。这出在滩簧时期就流传的剧目,1987年经丁是娥、杨飞飞等11位艺术家演绎成明星版,奠定经典地位。而此次复排,新生代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暗藏巧思:将原15分钟的唱段精简至10分钟,贴合当代观众的欣赏节奏;伴奏加入轻型民乐元素,既保留沪剧的软糯底色,又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更难得的是,演出让“流派”从书本上的名词变成了可感的艺术。有00后观众看完演出后留言:“原来邵派的激昂藏着骨气,解派的婉转全是无奈,这比听讲解生动一百倍。”甚至有年轻戏迷跟着学唱“叹五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区分五派的心得,让沪剧流派成了新的“文化话题”。
年过七旬的张六琴团长也为这场演出感动,她特意登台扮演罗秀珍,每天练习“绣房独叹”20多遍,笑称自己“八十岁学吹打”,只为纪念杨飞飞宗师诞辰百年。当老一辈的坚守遇上新生代的创新,沪剧流派不再是尘封的遗产,而成了能跨代共鸣的文化纽带。
演出落幕时,李秉儒谢幕的身影与背景里五位宗师的海报重叠,那句“五更天,白茫茫,错走的路要重趟”的唱词余音绕梁。这场景恰是沪剧传承的最好写照:五大流派如同五盏明灯,由前辈点燃,经新生代接力,在申城的文化夜空里始终明亮。
有人说“沪剧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看这群20多岁的演员,能把赵派的柔、邵派的刚、王派的俏唱得入木三分,便知答案:流派不死,传承不息。当“叹五更”的旋律再次在剧场响起,沪剧的未来,早已在年轻人的唱腔里,露出了最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