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引流、收费不透明、临时加价…… “开锁刺客”令人防不胜防

发布时间:2025-10-27 08:08  浏览量:3

急匆匆出门忘带钥匙、下班归家才发现钥匙遗失……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突发状况,经常让人“有家难回”。此时,开锁服务便成了不少人的“救星”。然而,看似普通的开锁服务,却让不少消费者落入了消费陷阱。低价吸引客户、收费标准不透明、临时加价……深晚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市民都遭遇过开锁行业消费猫腻,让人防不胜防。

▲CFP供图

低价引流成常态

实际收费远超预期

在高德、啄木鸟等生活服务平台,深晚记者搜索“开锁”等关键词时看到,不少商家以“团购价9.9元、25元”“30元起”“0元预约”等宣传语吸引顾客。然而,这些所谓的“低价”,通常仅指上门费或定金,并不包含实际开锁费用。

不少市民对此并不知情,频频“中招”。近期,市民张阿姨因忘带钥匙而进不了门,便在平台下单标价30元的“24小时上门开锁”团购,结果师傅上门后告知:30元仅为上门费,开锁需另付200元。急于回家的张阿姨还是让师傅开了锁,并支付了200元。

此外,部分商家也在服务内容上暗藏玄机。深晚记者在相关服务详情介绍中看到,大部分团购只适用于A级锁芯。而现实中,大多数家庭使用的已是B级或C级锁芯,并不在团购范围内,消费者往往在师傅上门后才被告知需额外付费。

日前,家住福田的李女士下班回家,发现钥匙遗失,便在平台上联系了一家开锁商家。电话中对方称“简单开锁几十块就行”,可师傅上门后却告知她家门锁是C级锁芯,开锁难度大,费用要300元。因着急进门,李女士只能被迫接受。

收费标准不透明

“现场加价”频发

深晚记者调查走访时了解到,不同平台、商家之间的开锁上门费差异也较大。在某生活服务平台,有的商家开锁服务日间上门费为30元/次、夜间为60元/次;而有的商家日间收费则高达80元/次、夜间更是达到150元/次,缺乏统一标准。另外,大多数提供开锁服务的商家并未公示具体收费标准,仅标注“维修费待师傅上门后报价”。

这种收费标准不透明且混乱的现象,给一些不法商家故意抬价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居住在龙华的陈先生下楼拿外卖时,门被风吹关,请师傅开锁。上门后师傅称需破拆门锁,换锁费用约200元。“心想总价不超过300元便同意施工,谁知最终收费‘上门+破拆+换锁共680元’”。经协商,陈先生最终支付了480元。

“强买强卖”屡发生

消费者权益遭侵害

部分开锁商家还存在“强买强卖”行为。一些开锁师傅未经消费者同意,就擅自进行开锁操作。

王先生就曾遭遇过此类糟心事。他外出归来发现钥匙丢失,便通过小区广告联系了一家开锁公司。王先生反复询问价格,对方含糊其词地说“等会看”。几分钟后,锁被打开,师傅却告知他,费用要528元。王先生表示自己并未同意以这个价格开锁,但师傅却称“已经开了,不给钱就不走”。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好支付了这笔高额费用。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郭女士也在平台上联系过开锁服务,上门前师傅表示开锁费用80元,到场后却称需用气囊,每个300元,共需2个。郭女士拒绝后,师傅趁其不备擅自开锁,事后索要600元。

专家建议

建立开锁服务

指导价目录

开锁行业涉及公民财产安全,属于特殊行业,公安部等部门都有相关规范,如2007年下发的《关于规范开锁经营单位经营行为加强开锁行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公安机关要对开锁单位经营者和开锁技术人员建档立库,掌握详细信息。但这些规定多侧重于防范违法犯罪,未对收费规范作出具体要求。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尚无专项立法规范开锁收费。对此,不少遭遇“开锁刺客”的消费者呼吁,有关部门应尽早出台针对开锁行业的全国统一性法律法规,明确开锁服务流程及收费标准。

广东普罗米修律师事务所律师黄骥建议,应建立开锁服务指导价目录,按锁芯级别、时间段、区域明确价格区间;推广电子工单系统,要求开锁师傅现场打印包含备案编号、费用明细的凭证。

为应对开锁刺客问题,黄骥还建议广大消费者可从多方面避免落入消费陷阱。一方面,开锁优先选择在公安机关备案的商家,要求其出示公安机关备案证明,电话沟通时要求商家逐项说明“上门费+技术费+配件费”标准,特别询问锁芯级别是否影响收费,并通过电话录音、平台聊天记录或短信固定证据;另一方面,上门后若现场报价与事前承诺不符,可立即终止交易,若已开锁但协商不成,支付费用时注明“争议款项”并索要盖章收据。

“要注意全程录像留证,录制开锁过程,重点记录锁具完好状态、师傅操作方式(是否故意破坏)、费用协商对话,避免‘锁芯被拆后无法复原’导致的举证困难。”他提到。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陈劲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