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27 20:14  浏览量:4

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 冯方)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以“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潘功胜介绍,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近年来,人民银行有序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在去年6月份的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对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他表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监测方面,持续提升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动态监测功能;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作用,高频汇集并监测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评估方面,2016年人民银行设立的宏观审慎评估(MPA),目前更多服务于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后续人民银行将与金融机构沟通,进一步完善后执行。

二是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充分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恢复与处置计划等作用。适时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推动附加监管工作落地。拓展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功能。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建立中央对手方流动性风险约束和流动性支持机制。持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形势及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保持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健全房地产金融分析框架,优化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三是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经过多年实践,人民银行已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工具体系。针对金融机构,有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和附加杠杆率要求、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压力测试、杠杆率约束、逆周期资本缓冲、逆周期拨备调节、总损失吸收能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计划、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等工具。针对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有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工具。债券市场有杠杆水平、期限错配管理和窗口指导等工具。股票市场有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潘功胜介绍,人民银行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针对房地产金融领域,主要有首付比、利率、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工具。针对风险处置资源,有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人民银行依法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人民银行将继续拓展丰富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箱,动态评估优化。

四是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宏观审慎管理尤其需要统筹协调。今年初,人民银行设立了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对涉及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加强分析研究、沟通协调和推动落实。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在中央领导下,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以及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严肃财经纪律、市场纪律和监管规则,防范风险外溢和道德风险。加快推动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立法修法,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法治保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