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卷尺哥”的走红: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5-10-29 11:10 浏览量:3
近日,广东深圳市一个被网友称为“卷尺哥”的小伙走红。10月24日,《环球时报》刊发《“卷尺哥”被“秒回” 量出城市治理水平》一文指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标新立异,只是两年多来日复一日地带着一把卷尺,穿行于城市街巷,像一位细致的“城市体检员”。
“卷尺哥”用一把卷尺,不仅丈量出城市治理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温差,也为探索城市治理路径提供了生动注脚。通过短视频记录城市问题,他让公众目光聚焦于城市治理的细枝末节,如井盖错位、设施损坏、占道树木,这些看似琐碎的“找茬”之举,实则是对“出行安全”“无障碍便利”等民生话题的关切。
“卷尺哥”的微行动,不仅打破“公共事务与我无关”的固有认知壁垒,更唤醒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这种公众意识的觉醒,正推动城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向“政民大合唱”转变,汇聚成城市最动人的幸福底色。
面对“卷尺哥”反映的问题,深圳市政部门展现出惊人的响应效率。“秒整改”的“深圳速度”背后,正是城市治理者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卷尺哥”随手拍、有关部门“秒整改”,部分问题甚至在当天就得以解决,这其实得益于一套“看得见民意的系统”——自2022年11月以来,深圳打造的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整体响应速度在“分钟级”。
这种“快响应”的本质,是深圳将“美好生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从修复错位的井盖到扶正倾斜路牌,从清理占道经营到优化公共空间,政府对“民生小事”的重视程度与解决效率,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被温暖”,这份信任比任何数据来得更宝贵,更能夯实治理根基。
同时要看到,尺子内的温暖,终究要面对尺子外的现实。一座城市的治理,难以长期依赖于个人。从表面看,“卷尺哥”被“秒回”体现了城市治理的进步与包容。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城市治理体系还存在提升空间。要看到,个体的热情与坚持,本质上是“点状突破”的偶然行为,难以覆盖超大城市“面状治理”的复杂需求。城市治理的长远发展,若仅靠少数热心市民的“火眼金睛”,无异于大海捞针。从更深层次看,个体行动终究是零散、随机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成熟的城市治理,应当将“个体卷尺”的温度转化为“制度标尺”的精度与广度,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为城市治理提供完善可行的指导和保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促进5G、千兆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此外,建立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常态化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卷尺哥”的走红不是终点,而应成为城市治理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城市啄木鸟”,搭建更完善的治理体系,让每一次城市出行都安心、放心。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