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那些习惯性自我攻击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解药
发布时间:2025-10-31 11:17 浏览量:3
有时候觉得,人最擅长的事情,可能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说前几天吧,我在会上说了几句话,感觉没表达清楚,结果整个下午,我脑子里都在单曲循环那个尴尬的场面,一遍遍地想,哎呀当时要是换种说法就好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这人不行啊
这事儿小吧,但那种感觉,就像心里住进了一只啄木鸟,不停地啄,让你不得安生
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聊,他说,你这不是追求完美,你这就是典型的“习惯性自我攻击”
我一听,愣住了,这词儿太扎心了,也太准了
说白了,就是你心里默认有个声音,总是在挑自己的刺,放大自己的错
考砸了,这个声音说:“你真笨,这点东西都学不会”
被老板批评了,它说:“看吧,你就是不行,迟早要被淘汰”
甚至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都能解读出八百种“我是不是哪里不好”的意味
这种感觉,就像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KPI,然后因为没完成,就一遍遍地惩罚自己,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这种精神上的内耗,比你搬一天砖都累,真的
它悄悄偷走你的能量,让你变得犹豫、不自信,不敢去尝试任何可能犯错的事情
你以为你在反思,在追求进步,其实你只是在用一把钝刀子,一遍遍地割自己,还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疼
那要怎么办呢
我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叫“钝感力”,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解药
这个词不是让你变得迟钝、麻木,不是让你对什么都无所谓
它是让你对那些不重要的、非原则性的批评和自我怀疑,变得“钝”一点,别那么敏感,别那么容易被它们伤害
就像给自己的心穿上了一件软猬甲,那些无关紧要的刺,扎不进来了
别人说你一句,你心里想:“哦,他这么觉得啊,但我自己不这么认为”,这事儿就过去了
事情没做好,你告诉自己:“嗯,这次是没做好,吸取教训,下次改进就行了,谁还不是在犯错中成长的”,然后就翻篇了
这种“钝感”,不是阿Q精神,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放过自己的能力
它让你把宝贵的精力,从无休止的自我攻击中解放出来,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养出这种能力,不容易,但可以试试看
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那个“攻击你”的声音
当它再次出现时,你在心里对它说:“哦,你又来了啊,我知道了”,就只是看着它,不跟它争辩,不被它带走
就像看一个烦人的邻居在窗外嚷嚷,你知道他在,但你不开门,他就拿你没办法
然后呢,就是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你得打心底里明白,你的价值,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更不是由一两次的成败来定义
你自己觉得你是个努力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这就够了
别人的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别让它动摇你的根基
对了,还有一个小方法,就是多去接触那些让你感到舒服的人和事
多跟那些总是鼓励你、看见你优点的人待在一起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没那么糟,原来放松一点,天也塌不下来
说到底,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了
别对自己太苛刻了,放过那个总是在角落里自我惩罚的小孩吧
把心放宽一点,对外界的噪音“钝”一点,你会发现,人生真的会轻松很多,也会开阔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