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界“i人”图鉴曝光!科学家发现:挑食和“爱旅行”的鸟,竟然更“社恐”!

发布时间:2025-11-01 03:56  浏览量:2

全球136种鸟类大调查:“吃货”和“旅行家”的生存策略,看完肃然起敬。

当你看到南飞的鸟群优雅划过天空,别以为它们都是“见过世面”的大佬。最新科学研究:那些飞越半个地球的迁徙鸟,面对新食物时,比你家楼下麻雀怂多了!

勺嘴鹬:干饭?我也是专一的!

麻雀:不挑食,所以我外号“街溜子”。

最近,一项横跨全球24个国家、汇聚129位科学家的“鸟类恐新症大调查”结果出炉,南京大学李忠秋教授团队也参与其中。这项研究刚刚登上《PLOS Biology》,揭开了鸟类“恐新行为”的两大关键密码:食性和迁徙!

实验很简单

结论很意外

科学家们在鸟儿熟悉的食物旁,冷不丁放上“新奇玩意儿”——比如闪闪发光的小装置,然后暗中观察:它们要多久才敢上前干饭?

结果发现:

“挑食”的鸟,更怕新事物

专吃某类食物(比如只嗑松子的鸟)的“美食博主”,面对新物件时犹豫的时间,是“杂食吃货”(比如啥都吃的麻雀)的两倍以上!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忠秋教授说,这叫“恐新阈值假说”——专食鸟不用常接触新东西,警惕性自然高;而杂食鸟天天“尝鲜”,早就“见怪不怪”了。

迁徙鸟?

其实是“谨慎旅行家”

你以为每年飞越千山万水的候鸟见多识广?

错!它们反而比“本地宅鸟”更谨慎。

比如家燕(迁徙鸟)平均要纠结120秒才敢靠近食物,而“地头蛇”麻雀只需40秒!

背后是“危险生态位假说”:迁徙鸟每到一个新地方,没时间慢慢排查危险,干脆先“怂”为敬!“本地鸟”则早已摸透环境,淡定如“老司机”。

“恐新”还会遗传?

“鸟设”稳定!

研究还发现:恐新不是“临时emo”,而是“鸟设”稳定!

同一只鸟,两周后再测试,反应几乎一致;

同一科鸟(比如所有鹦鹉),恐新程度也相似——鹦鹉普遍比鹤大胆,乌鸦居中。

这说明:恐新是一种进化来的生存策略,自然选择把它写进了鸟类的基因备忘录!

更反常识的是:群居鸟反而更怂!

说好的“鸟多力量大”呢?原来,群居鸟会互相“传染谨慎”——一只不敢上,全体都观望。科学家推测:这是为了避免“集体翻车”,毕竟一错害全群啊!

研究恐新症

不只是因为有趣

你可能会问:这有啥用?

城市鸟口管理:不怕新事物的鸟(如麻雀、鸽子)更能适应城市,而“恐新族”容易消失。懂了这一点,我们能更好地规划生态空间。

保护濒危鸟:比如极度恐新的长冠八哥,野放前得先做“脱敏训练”——帮它们习惯新食物、新巢穴,否则可能饿死在熟悉区。

结语:

胆小还是大胆?

都是生存的智慧!

从乌鸦到企鹅,从啄木鸟到美洲鸵——鸟类的“恐新”不是胆小,而是漫长进化中淬炼出的“生存算法”。

所以下次见到鸟对新东西退避三舍,别笑它怂,它可能正启动祖传的“保命程序”呢!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