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动物演员AI替代,业务暴跌60%全失业,观众集体抵制怒了
发布时间:2025-11-13 05:58 浏览量:1
在《超人》片场,一只名叫Ozu的救助犬乖巧地对着镜头坐好,导演举手,工作人员调光,摄影机开始运转。那一刻,它是片场最认真、最纯粹的演员。
然而当电影上映时,观众看到的“它”已不是真实的那只狗。后期团队用AI和CGI技术,把它的表情、奔跑、甚至尾巴的摆动,全都重塑成了一个完美的数字生物。
它的灵魂被复制,肉身被删除。
AI不只是抢人类演员的饭碗,连那些陪我们哭、陪我们笑的动物演员,也开始从银幕上消失。
曾在《美眉校探》等作品中出镜的狗演员Rocco,如今只能偶尔接个广告维持生计。
越来越多的制片厂不再请真正的动物上镜,而是选择在后期用AI和CGI生成它们的“表演”。
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动物租赁机构Benay’s Bird&Animal Rentals坦言,业务量比疫情前少了六成。
“我已经三四年没接到过啄木鸟的活儿了,海鸥整群地闲着。”
疫情后的影视业早已开启降本增效模式。
动物拍摄需要保险、监管和漫长的训练时间,而数字动物只需一次扫描,就能反复使用。
再加上2023年编剧罢工、演员抗议AI替代的余波未散,制作方对可控、高效的执念更深。
AI动物成了最理想的替代品:既无工会、又不罢工。
即使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导演James Gunn的救助犬Ozu也只是AI模型的参考对象。
银幕上的超狗Krypto几乎全由计算机合成,真正的狗,只在片场充当“道具”。
在这场去生命化的变革里,AI的角色并不全是反派。
有支持者说,它至少终结了动物在片场的痛苦。
PETA的影视负责人Lauren Thomasson表示:“AI和所有技术一样,可以被用于善,也可以被用于恶。在这个例子里,它能让动物摆脱娱乐产业里的痛苦,这是件好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没错。
过去为了让狗哭、让马摔倒、让鸟在正确的角度振翅,动物训练师常常要靠恐吓、饥饿、甚至药物。
但对那些靠动物表演谋生的人来说,这种善意却像一场寒流。它拯救了动物,却也顺手让他们的职业消失。
洛杉矶的训练师Karin McElhatton坦言:“AI已经对整个动物演员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101真狗》
在2025年上映的《超人:传承》里,超狗Krypto的每根毛发都由AI渲染,真实的Ozu只在片场当了三天“移动参考物”。
观众为银幕上眼神灵动的数字生物欢呼,而洛杉矶动物训练师Karin McElhatton正对着空荡荡的犬舍发呆。
“我的狗演员们已经半年没接到电影邀约了。”
CGI/AI制作的动物虽然能演,但永远不会犯错、永远不会惊慌、也不会出错。
这种完美无瑕恰恰成了问题,真实动物的呼吸、眨眼、犯错,这些微小的“瑕疵”,恰恰构成了人与影像之间的情感链接。
《犬之力》摄影指导曾说:“真实动物的不可预测性才是表演的灵魂。”
而现在,银幕上的动物永远不会惊慌失措,不会突然摇尾巴,更不会在NG时朝镜头歪头。
这场替代狂潮早已越过物种边界。
今年早些时候,一家公司宣布打造名为Tilly Norwood的虚拟演员,引发整个好莱坞的抵制。
逻辑如出一辙:如果连狗都能用AI生成,为什么人类不行?
演员工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AI能复制狗的眼神,人类演员的脸庞不过是另一组待扫描的数据。
2023年编剧罢工的硝烟未散,“数字替身”的阴影又笼罩好莱坞。
狗出现在电影中的历史就和电影院一样悠久。
在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作品《工人离开里昂卢米埃工厂》中,就出现了狗的镜头。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牧羊犬Rin Tin Tin就是美国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它出演了二十三部受欢迎的电影,甚至使华纳兄弟免于破产。
而如今,这些曾创造历史的动物演员们,正在悄悄退出舞台。
没有隆重的告别,没有最终的谢幕,它们只是被静静移出片场,像一场静悄悄的消失。
电影《野性的呼唤》中,主角巴克不再是一只真实的狗,而是由CG技术完成的。在远距离镜头中,它看起来很自然,但在特写镜头里,它的表情却怪异地拟人化了。
有批评者认为,这种技术创造的生物是一个“怪异的半机械合成品”,动物本能变成了人为造成的。
当观众为数字动物的完美鼓掌时,那些真实生命用十年光阴换来的灵气,正在被代码一点点磨平。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在银幕上看到一只完美的狗、一个完美的笑容、一个从不出错的世界。
只是,那一刻的感动,是否还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