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进入“用好人才”新阶段 多方关注科研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16 15:54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 樊瑞)日前,一场聚焦“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的主题论坛在北京海淀举办,这是“知识分子”创立十周年的特别纪念活动,也是2025“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重要活动之一。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科研正从“引进人才”的时代进入“用好人才”的阶段。过去十多年,中国科研的“硬件基础”——包括科研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网络——实现了显著跃升。截至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然而,在科研文化、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上,仍面临如何让人才“做出成果”的挑战。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以“大学发展的几点新认知”为题,讲述了中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的路径。他特别强调,要想真正建成教育强国,关键是要把学校和教师的内在潜力释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大的自主和主导作用。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介绍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引才与育才实践。该校坚持“小而精、高起点、国际化的建设理念,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行长周期科研评价机制,吸引了多位具有海外经验的青年学者。“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学术环境,而不是头衔和考核。所以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让学者少受干扰,把时间和创造力交还给他们。”陈十一说。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鲁白则从新型研发机构的角度探索了一种新的人才支持、赋能方式。鲁白指出,“要想做出真正世界一流的科学,就不能被短平快的KPI和影响因子牵着走,必须有长期、稳定、敢冒险的支持。”

在以“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中,“知识分子”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主持对话,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知识分子”创始总编辑、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香港大学教授、港沪创研院首席科学家张峥围绕科学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支持,中国科学崛起的环境和文化等话题深入讨论。

多位学者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科学的下一步突破,不仅取决于资金与设施,更取决于科研文化的成熟——能否容忍失败、鼓励原创。中国科研的真正崛起,必须建立在制度的信任与文化的自觉之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